走出幻觉走向成熟笔记

on under 炒股
2 minute read
  • 股经走出幻觉 走向成熟

  • 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中小投资者而言,趋势跟踪是一种最好的策略。几乎每一本关于交易的书籍都会或多或少地介绍趋势的重要性。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少有书籍能够阐述趋势跟踪的副作用。如果你采用趋势跟踪策略,那么基本上就等于告别了高正确率。任何交易方法都是有其优势与弊端的。遗憾的是,整个行业中的全部角色都会向你宣传优势,而对弊端进行绝对的回避。如果交易者不能对一种方法的弊端有足够心理准备的话,那么就几乎不可能把这种方法坚持下来,自然也就绝对不可能体验到这种方法的价值。大量的交易者都是在相信顺势而为能够获利,但却并不清楚会经常出现“买在天花板,卖在地板价”的成本时,而贸然进行趋势跟踪。几次让你无法接受的“荒唐”亏损后,你就会离趋势跟踪思维而去。你付出了成本,但却没有足够的信念等到丰收的那一天。《亚当理论》是对“顺势而为”阐述最为深刻的书籍之一,但书中对低正确率的弊端同样丝毫没有提及。

  • 1998年我就对止损策略的好处深信不疑,这要感谢许多交易书籍对我的启发。但遗憾的是,这些书籍只是告诉我止损的好处,而没有让我知晓止损也是可能无法避免地出现连续无效的事实。2000年的牛市运行得非常复杂,其间出现了很多次有惊无险地快速大幅回落。我在每一次大幅回落时都采用了止损策略来保护自己,但市场总是一次次地嘲笑我。身边的人都因大胆地逢低吸纳而一次次地占到便宜,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三次无效止损后,我终于放弃了止损策略,结果就是那唯一一次没有止损的交易,让我亏损了6位数的资金。这就好像一位医生给病人开具了一付药方后就离病人而去。医生并没有告诉病人此药需要服用多长时间才能见效,也没有告诉病人在见效以前会有什么样的副作用出现。结果病人在服药后,不但丝毫没有见到病情的好转,反而又出现了众多可怕的不良反应。这时病人已经无法再向医生咨询,怀疑与恐惧使得全部治疗最终前功尽弃。君子算战先算败,一味以获胜后的利益来怂恿君主开战的军师绝对不是什么好军师。

  •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某知名分析软件。它那“B点买入,S点卖出”的指标确实直观有效。从本质上来说它与SAR指标并没有任何不同,也同样属于趋向指标的范畴。我相信如果交易者能够坚持使用这套系统,数年后绝对能够赚取不小的财富。但这套交易系统从宏观上来看,必然也是正确率低于50%的系统。这套软件在销售中一边夸大了系统的神奇(通过展示最优案例),一边又对低正确率的事实只字不提。那么我相信,使用这套系统的交易者,很可能在经历了几次左右挨打后,将能够大赚一笔的买入信号忽略,或者因忽略卖出信号而惨遭深度套牢。最终的结果就是,系统测试能够获利,但使用的交易者却出现亏损。由此看来,获得能够让你获利的交易技术,要比获得能够让你获利的交易信念简单得多。还有一点挺有意思,对于趋势跟踪来说,买入点应该在阳线的上方,卖出点应该在阴线的下方。但该软件买卖点的标注正好相反,从而使交易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可以赚得更多的错觉。

  • 在这个市场上唯一能够信任、能够依赖的人只有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交易者,那么就必须担负起为自己的出路和钱袋负责的使命。请相信我,这个行业中的每一种角色都有自身的需求,而绝对不会有人真心地为你着想。

  •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发明者否定、嘲笑的RSI指标,在这个世纪还被众多交易者视为法宝,并且至今仍旧保留在几乎所有的行情软件中。

  • 我们从特定的一片树叶向下寻找,就必然能够找到唯一的树干;但如果我们从一棵特定的树干向上寻找,就绝对不可能找到唯一的树叶。

  • 历史是确定的,而未来是不确定的。同时不论未来最终是什么结果,我们都能用已经确定下来的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用已经固定下来的历史来预测未来的结局。所谓树形原理,说的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简单地说,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同样的原因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我看来,交易者是否能够长期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我只想说,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具有非线性关系的,而确定性的结果根本就不存在。如果非要说明是什么产生了非线性关系的话,那么恐怕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从上个世纪爱因斯坦与量子论众多创始人展开“猫的悖论”的争论,到最近刚刚兴起的混沌理论,都在反复对“未来是否是确定的”这个哲学话题进行探讨。但似乎有一点是能够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对于观察者而言未来是不可知的。具体这种不可知性是因为观察者无法考虑到无限的原因;还是因果关系从本质上就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或者是因果关系根本就不存在……这些似乎不是我们这些交易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好在无论事实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些交易者而言都是完全等效的。抛开原理阐述现象的话,结论就是:无论你考虑到多少原因来推导结果,结果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如果在结果确定的情况下,历史会给你留下足够多的原因供你解释这个结果。所以我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树形原理”。 回到市场上来,我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交易者在回顾历史行情时,无论是利用基本分析、还是利用技术分析来对市场进行解释,总是为了维护本能需要的确定性,而通过因果非线性关系来制造一种幻觉。《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事后合理偏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能够对单次交易负责的方法都是基于幻觉。关于抛弃确定性对于交易的重要性,我们在稍后的章节中详细探讨。

  • 当一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定式的时候,往往巨变就会随之而来。

  • 因通常是渐进的,而结果却是跳跃的,也许这就说明原因和结果之间确实存在着“摩擦力”。记得小时候我得过一次肺炎,最后好像是吃了一种在当时很新的抗生素才治好的。当时我老妈跟医生说:“还是西药的效果更好,以前吃了这么多中药都没有任何改观。”医生说:“我们吃饭都是吃了最后一口才吃饱的,难道我们之前吃的那么多饭都是没有用的吗?”在《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中我也看到了这样一种说法:交易者的成长就像一颗种子成长为花朵一样,起初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成长都是在我们无法观察到的地下进行的。“不要不满现在,成就往往就在一瞬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努力是渐进的,而成绩却是跳跃的。

  • 对于我来说,无论牛市还是熊市,也无论我是看涨还是看跌,只要是能够超过一定幅度的反向运动,我都会视为趋势的改变。如果趋势没有改变,我会在其后更不利的价位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很显然有成本的人,永远没有无成本的人利润大。

  • 我小时候在学校内看一本关于股市的书,有一位同学觉得挺好奇,也非要看一看。由于他并非“身在此山中”,所以也就没有股民身上固有的那种追求幻觉(完美的确定性)的倾向,从而说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矛盾的”。顺便说一句,那不是一本关于一整套交易理念的书籍,而是一本东拼西凑起来的有关交易技术的书籍。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样的书根本就不值得一看。 没错,我这位根本没有做过交易的同学,真是说出了关于市场的真谛。市场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能够为一次交易负责的单向真理,而是由众多对立矛盾的概念组合而成的。我们这些交易者都是在这样的至理名言中成长起来的:要顺势而为,但不要追涨杀跌;要高抛低吸,但不要逆势交易;交易者不能够贪婪、不能够恐惧……我就奇怪了,你不贪婪,干嘛还要来到股市?

  • 市场至少从概念上来看是对称的,贪婪与恐惧、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业绩与题材、大盘与小盘等等都是“成对”出现的。当你能够找到一种交易的方法,那么我肯定还存在一种与你相反的交易方法。或者说,任何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内都会有“占便宜”和“吃亏”的时候。有人认为,业绩是股市永恒的主线,但这种思路在1997年至2001年的4年间将会陷入泥潭。我深信,市场就像一块磁铁,有S极就有N极,而磁单极并不存在。

  • 既然股民的战绩具有“7赔、2平、1赚”的规律,那么市场就绝对不可能是完全对称的。有意思的是,股民并非次次出错,所以这种不对称性也就是略微的。在市场上长期必然获利的方法,完全来自于大多数股民的集体误区。这样一来,我们如果能够研究明白大多数股民为什么亏损,那么就能轻松找到获利的办法。

  • 股民通常都喜欢卖高买低,这时对于个股而言就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股票越涨市场介入程度就越低,而股票越跌市场介入程度就越高。所谓市场介入程度,是指散户的参与程度。道理很简单,一支反复上涨的股票,曾经的持有者会因为价格高而卖出,同时持币者也不会买入找不到高点作为参照物的股票。我有点理解大多数散户了,自己当了傻子不要紧,只要之前有更傻的人就行。事实上,任何一个点位买入股票,都有可能被套牢。但是买入上涨的股票就有可能成为最傻的人,而买入正在下跌的股票就会认为之前的买入者肯定比自己傻。这就是人性丑陋的一面,就像老话说的“死了也要拉一个垫背的”。当600788跌至0.2元时,14元的买入者要比15元的买入者好受一点吧。在2001年的散户厅内,我发现了这样一种可悲的现象。一群炒股票的中年妇女,互相打听对方套牢的股票,然后她们就去抄同伴的底。无论未来的涨跌,他都能占到同伴的便宜。后来的事情就更加可笑了,这些人在绝对公平、自由的资本市场上,居然开始勾心斗角、甚至关系紧张。

  • 在那个庄股横行的年代,庄家反复利用散户这种心理弱点以及对高点的判断错觉。一只股票从5元涨到10元时,散户会越来越少,这时筹码流向庄家和趋势跟踪者手中。请注意,更多的散户不是趋势思维的信徒,所以无论股票怎么涨,敢于追高买入者都是少数,这样一来庄家无论如何都出不来。当股票一路上涨时,能够抛售的散户越来越少,所以越涨就越不费力气。如果庄家准备在20元实现成功撤庄的话,那么通常会拉高到30元、甚至40元。道理同样很简单,没有“打折效应”,散户是不会当傻子的!坐庄并不复杂,从5元到10元完成吸纳,然后空拉到40元,之后的下跌就会不断地套牢抄底盘!当然随着股票的上涨,基本面都会或多或少地变好,最低限度也会流传出来一些概念。

  • 数年前,我所在的手机公司推出一款具有“超长待机”功能的手机。那时这种功能并不普及,所以消费者也很难说得清其到底价值几何。如果这款手机低价销售的话,那么消费者就会认为超长待机并不值钱(其实也是不值钱)。公司的销售策略就是:花费重金宣传,同时高价销售。我们这些业务员都感到销量不大,建议公司降价销售。公司给我们的答复是:现在并非让你们“冲量”,而只要让消费者知道这款手机即可。只要我们把高价位挺住两个月,那么未来的每一次降价都能使销量上一个台阶。确实高明!消费者如果没有参照物的话,很难对于贵贱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就像股民也同样并不了解股票应该价值几何,尤其是不明白一种题材、一种概念价值几何,没有参照物同样也很难判断的道理是相同的!

  •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佛祖某日下山看到一家商店供奉着一尊精美的佛像。佛祖非常喜欢,决定将其买下来。老板看出佛祖的喜欢之情,所以将并不值钱的佛像开价5000元!佛祖扬长而去,回寺与众僧讲述此事。众僧都谴责利欲熏心的商人,并且决定教训他一下。但佛祖说:这倒不必,他有办法用1000元将佛像买下,并让众僧听他的安排。每隔一日让一位僧人以比昨日低500元的价位去商店内购买。第二天僧人出价4500点,店老板不卖;第三天另一僧人出价4000,店老板同样不卖……直到数日后,一位僧人出价500元,店老板肯定还不会出售。次日,佛祖再度下山,轻松地以1000元的价格将佛像买下。这其中的奥秘并不复杂,读者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店老板每日的心情变化。其实经历过熊市的读者,一定会深有感触。

  • 在我看来,交易者能否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取决于坚持“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能力。其中第一个“错误”代表自身交易策略带来的合理亏损,而第二个错误代表交易方向错误而出现的亏损。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稍后再详细探讨,这里我希望读者朋友们明白的是:对于对错的评价应该是基于交易策略而不是基于结果。

  • 对于任何交易者来说,都必须找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易绝对不是没有成本的不劳而获,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我们能够承担的成本是什么?然后,找到一种合理的策略来一致性地实现全部交易。这就是每一位交易者成长中找到的基石!当你知道什么样的行情是你必然亏损的行情时,那么你自然就找到了什么样的行情是你必然能够获利的行情。在交易之路上,我们走得再慢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必须确认自己是在向前走。如果你不能接受“盈亏同源”的事实,那么你就不可能找到固定的基石,自然你的全部交易技术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 在“巨变效应”中,我们讲述了“原因是渐进的、结果是跳跃的”的道理。一根单独的稻草无法压倒骆驼,之前的稻草并非毫无价值。没有压倒骆驼的稻草就是你的亏损;而最终压倒骆驼的稻草就是你的利润。这就是“盈亏同源”的道理!当你规避了亏损,自然也就规避了利润,明白吗?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并非是特殊的!那么,让你盈利的交易也并非是由于特殊的方法而产生的!请记住,盈亏是不可分割的!

  • 如果你没有由固定基石形成的一致性交易策略,那么你自然会受到身边交易者的影响。在一个大户室中,你左边坐着追涨杀跌的A,右边坐着高抛低吸的B。如果市场走出持续的整理行情,那么B就会获利丰厚;而A就会不断地左右挨打。由于你没有跳出“结果决定论”的怪圈,那么你就会认为B做的比A好。自然你就更倾向于向B学习……当你也决定采用B的方法来不断获利时,突然间市场走出了强劲的趋势行情。很快B送回了大部分的利润,而你只好平白无故地产生亏损。这时,A终于不再垂头丧气,而是昂首挺胸地享受他的利润,以及众人羡慕的目光。开始你觉得这是偶然现象,但趋势却一点也没有完结的迹象。一段时间后,你终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事实上A的方法更好!好,这时你又开始跟A学。但更有意思的是,市场突然又陷入了似乎没有尽头的整理行情中…… 后来你决定不能再受外界的干扰,自己用趋势跟踪系统来应对行情。开始时,你用一个敏感的尺度来捕捉趋势。本来你做多,但股市偏偏开始回调,并且触及你的止损点。要命的是你刚一卖出,市场就立刻上涨。经过自己的总结与反思,你发现是你的止损点设置得太过敏感。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迟钝一些的止损点又一次让你卖在地板价上,你觉得还应该再迟钝一些。又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你发现虽然股市走出了趋势,但你“掐头去尾”后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如果你能够敏感一点的话,那么就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上面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曾经的我!请注意,这只是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两个对立的极端。事实上,市场中还有更多矛盾的对立。如果你在每一个矛盾的对立两极间,都转两个圈,那么十几年就过去了!事实上,从1997年到2001年我还从绩优概念摇摆到题材概念。

  • 市场的机制就是制造微观定势,然后突然打破这种定势,将追随定势的交易者一网打尽。这有一点像狼来了的故事。通常来说,微观定势每重复一次,信徒就会成几何倍数增长!牛市这位老师就是在不断地教给学生:止损是愚蠢的、长期投资是明智的。当好学的学生学会这些以后,熊市这位老师就开始上场了,他不断地教给学生:止损是英明的、长期投资是胡闹的。而且市场这位老师又是尽职尽责的,学生学不会、他就不离去。真是“包教包会、学不会不收费”。大牛市中的洗盘其实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通过持有者的换筹来提高市场平均持有成本;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大众——下跌并不可怕!

  • 人通常都是健忘的,而只是对最近半年左右发生的事保持深刻的记忆。市场的评论家们总是能够找到最近半年获利最多的交易方法,然后张大嘴巴告诉所有的人。守住自己的“道”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 在我看来,股民们大面积亏损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正确率太高了!假设某股民在最短持有周期为两周的情况下刻意降低正确率,那么就有可能实现长期的盈利。这又不符合大众的常理,难道亏损的罪魁祸首真的在于高正确率吗? 正确率的本质到底说明什么?正确率的高低,同预测水平的好坏并非具有绝对的相关性;而与离市策略具有更大的相关性!理论上讲,即使在随机开仓的情况下,只要止损的幅度数倍于止赢的幅度,那么正确次数就能数倍于亏损次数。所谓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是被众多的人(次)平分,而亏损是由少数人(次)承担。由此看来,股民的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兑现、亏损挂起”的癖好在起作用。简单地说,对于一定数量的利润而言,多数交易者希望是由更多的盈利次数与更少的亏损次数组成;而我希望由更少的盈利次数与更多的亏损次数组成。 交易者更愿意锁定利润,而逃避亏损的本能,正好为我们找到了获利的武器。我再说一遍,所有具有再现性概率优势的交易方法,完全是来自于人性的不对称性使得市场产生的不对称性。像大众对待利润那样对待你的亏损,你就能长期盈利!

  • 稳定性可以理解为交易结果与理论值的偏差,或者是期望收益未来可能变化的幅度。在我看来,稳定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参数。它是决定交易者生死存亡的问题,稳定性差意味着被扫地出门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期望收益是正值,但只要交易结果偏差足够大的话,我们照样可能血本无归。如果说,交易者第一目标为“不亡”,那么我们就必须追求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就必须降低获利速度,也就是说在期望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操作周期。如果是期货市场的话,那么上面的说法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仓位!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重的仓位就能产生越大的获利速度。既然期望收益是每位交易者所追求的,那么交易者的陷阱就只剩下重仓与短线! 如果我对一位交易者说,我正在开发一种能够在未来20年后将10万元变成一个亿的交易系统。那么这位交易者通常会认为我的欲望太高了,甚至认为我是在做一个不可能成功的系统。有意思的是,也许这位交易者认为自己的目标很保守,只不过想通过日内操作来实现每月2.8%的收益。按照这种逻辑,他认为每月获利2.8%比20年获利1000倍更容易!要知道,只要这位交易者能够在市场上活20年,那么他贡献的手续费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如果再加上移滑差价等交易成本,那么每月获利2.8%所需要的技术水平要数百倍于我。 顺便说一句,请真的不要小看手续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上唯一能够绝对确定的事情恐怕只有手续费了。我与一些在期货公司上班,但不做交易的内勤工作者聊天时,探听到一些显而易见的内幕。第一,凡是能够经常在期货市场上赚钱的交易者,往往对公司的手续费贡献都是很少的;第二,交易真正做得好的人,往往都不盯盘;第三,超短线的交易者的确存在短期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但死是肯定的,区别在于死之前能够放出多大的光。 我与很多人讲我在交易事业上的“十年大计”时,他们都说我太贪了。但有意思的是,我的交易技术很粗犷,而更多的人都追求很多精确的交易技术。我保守地计算了一下,如果大多数人追求的交易技术能够实现的话,那么他将10万元变成一个亿最多用五年。我是说,更多的交易者对于交易技术的要求同对交易战绩的要求,简直就是一天一地!没错,对于交易技术而言,更多的人都觉得我不思进取;但对于交易目标而言,更多的人都觉得我异想天开。而在我看来,他们追求的交易技术,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的幻觉!

  • 我是一位知道自己是在赌博的交易者,而更多的人是自以为在做交易的赌徒! ——金融帝国 据说,当鸵鸟被猎人捕杀时,它们不是逃跑,而是把头钻在沙中。当他看不到枪口时,枪口就真的不存在了!中国人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回避问题。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去正视它,回避就是最好的办法。 我曾经受到过两次虚假业绩的伤害,差一点就让我血本无归。当时我真的痛恨这个市场太不公平!这样一来,我就陷入指责与牢骚中不能自拔……让我走出泥潭的是一篇和股市没有丝毫关系的文章——《宽容的荷兰人》。如果一种现象你无法消除它,那么与其回避还不如正视它,从而承认它、接受它、研究它、合理地控制它。如果你连承认都不敢承认,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合理控制它的。于是,我就承认并且接受业绩可能虚假这个现实,从而研究如何控制这种风险对自己的伤害。慢慢地,这种理念甚至成为我其后交易策略形成的一条主线,那就是:从对抗到包容。 至此,在我的词典里已经没有“忌讳”二字。我们忌讳的通常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接受所以才忌讳。那么这里就说一下大多数股民们忌讳什么吧。 首先,是“怕亏情结”。大多数股民都不乐意面对亏损,很少有股民在交易之初就计划好亏损、更不用说把亏损设计为交易策略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承认,只要是做交易就有可能亏损!“盈利兑现、亏损挂起”虽然能够暂时对亏损视而不见,但通常未来都要承受更大的代价。既然与亏损对抗不会有什么结果,那么我就想办法包容亏损,用利润来对冲亏损。反正怎么交易都要亏损,那么我与其被动地接受亏损,还不如主动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去亏损。当我完成买入(开仓)交易以后,全部的工作就是对亏损的控制。盈利嘛,不用管它、随它去吧,它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现在的我真的很轻松,回头看看那些忌讳亏损的人,他们活得真是很辛苦。一天我在股市里等人,看到一位股民十分钟向他的同伴问了八遍“你说过两天能不亏损吗?”这种亏不起的心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上涨没他事,下跌他肯定跑不了。其实学会止损只是初级标准,然后还要不忌讳亏损。当你明白“盈亏同源”后,你就知道亏损本身就是最好的风险释放过程,这时你会爱上你的亏损。如果亏损是你永远也不能征服的敌人,那么为什么不将亏损包容、然后和他做朋友呢?我们可以不用同利润亲密接触,但对于亏损我们必须形影不离地对他照顾有加。我绝对不是开玩笑,交易的真谛就在于像常人对待利润那样对待你的亏损。 其次,是“怕隔夜情结”。在期货市场上,由于很多品种的定价中心在欧美,所以晚上外盘的大幅度波动就很可能对交易者的隔夜持仓造成很大的风险。这种隔夜风险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我至今也没有找到这种隔夜跳动任何概率上的偏向。这样一来,在期货公司的怂恿下,更多的交易者都把不持有隔夜单作为自己的交易规则。道理很简单,很多交易者都曾经受到过隔夜跳空的伤害,自然就不愿再涉及这块伤心之地,而是陷入日内和重仓的误区。在日内的有限时间内,交易者基本上不可能靠放长利润来实现大赔率。自然他们就只能掩耳盗铃地追求高正确率了,通常最终的结果就是“零取整存”。事实上,我曾经也经常受到隔夜跳空的伤害(一夜亏损6位数),而且我深信以后也无法避免受到这种伤害。在我看来,隔夜跳空只不过是一种噪声,使价格走势并非呈现连续波动的特征。那么理论上来讲,止损幅度就应该有一个下限,过小的止损幅度就是没有意义的。大的止损幅度自然就决定了仓位不能太重,这样一来我就用轻仓的策略来包容这种隔夜风险。 再次,是“怕赌情结”。一般来说,我同别人聊交易都是挺受人欢迎的。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反感我将交易同赌博相提并论。如果市场上、甚至是现实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确定性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两种选择,要不我们就自己来制造确定性的幻觉,从而生活在虚假的信念中;要不我们就正视不确定性、承认不确定性、接受不确定性、研究不确定性、合理地控制不确定性。遗憾的是,更多交易者宁愿活在幻觉中,也不愿意面对不确定性。他们宁愿将自己的交易技术弄得模糊不清。这时交易者就不能使用确定的一致性交易方法,毕竟任何确定下来的交易方法都会立刻被证实不具有确定性。所以交易者只好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完成交易行为。交易者天真地以为,众多具有不确定性的交易方法混合、搅拌在一起就能具有确定性。在我看来,我是一位知道自己是在赌博的交易者,而更多的人是自以为在做交易的赌徒! 最后,是“怕错情结”。如果谁能不犯任何错误,那么他将会快速地赚取整个世界。犯错并不可耻,逃避错误才是最可耻的!所谓“怕错情结”是指,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的倾向。很多交易者在还没有行动之前,就找好了推卸错误的借口。其实明明已经做好了不可能改变的决定,但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支持,那么就会继续征求其他人的意见,直到有人能够支持他的观点为止。这样的好处在于,当结果真的证实犯了错时,即使不能少亏一分钱,也能找到一个可以指责的对象。似乎对于他来说,自尊心比钞票更重要!

  • 如果说一笔成功的交易,需要众多的环节组成。而你的每一个环节又都需要(依赖)多种的交易技术来完成,那么使你交易行为出现问题的可能就会更多,从而最终失败的概率就会更大。一点都没错,交易的成败不取决于你最大的优势有多大,而取决于你最大的劣势有多大。这也是我反复提倡交易应该简单而不是繁琐的原因,毕竟交易是一种“失败者的游戏”。

  • 你需要知道的事情越少,获利就会越容易一些。 ——金融帝国 虽然我对足球并不算了解,但我老爸很喜欢看足球比赛。记得一次世界杯期间,我也受到流行潮流的影响而看起了足球。当一场比赛打成平局时,最后需要用残酷的点球大战来分出胜负。如此重大的赛事,我能够感受到选手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老爸对我说,射手的心理压力要比守门员大得多。我不理解其中的缘由,明明是一对一的对决,为什么会有一方的压力更大呢?老爸解释道:射手能否射好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所以担心发挥不好就有压力。而守门员却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也就是说,即使不能扑到球,也不容易遭到观众的责怪。 如果守门员等到射手已经将球踢出,甚至是看出球运行的线路再做反应的话,那么基本上就不可能扑到球。守门员必须在射手起脚的一刹那,赌球射向的方向,否则就一切都来不及了。事实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点球大战中,球射向左面而守门员却扑向右面的场面。明白我说的意思吗?守门员扑点球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如果是赌左、中、右的话,那么扑到的概率为33%;但如果等看出球的走向后再选择扑球方向,那么扑到球的概率为0。 不追求确定性还有可能成功,而追求确定性就必然会失败!如果将守门员扑球比做交易的话,那么三分之一的正确率在五倍的赔率面前照样可以获利,而追求确定性的交易者通常什么都得不到! 曾经的我在捕捉趋势时,还需要其他方法的确认、需要自己一定能够看懂行情。后来我发现,也许迟钝(需要更多的条件相当于一种条件的迟钝)能够提高正确率,但它也是靠丧失赔率来换取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性又是不存在的,再有把握的交易也是可能出现亏损的。在我们追求有把握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成本大幅提高,从而丧失了赔率。 后来我发现,看出趋势的思维方式是错的!趋势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我现在的思维方式是:大众用潜在的好位置换取钞票,而我用钞票来换取潜在的好位置。请注意,我是用真实的钞票来换取潜在的好位置,所以我通常都在输。我从来都不买彩票,这倒不是因为彩票的成功率低,而是因为彩票具有负期望收益。即使彩票还是同样低的正确率,但如果我们能买到0.2元一注的彩票,那么投资彩票也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路。 相信我,我们从来都不可能以“零成本”知道更多的真相。所以说,你需要知道的事情越少,获利就会越容易一些。

  • 一只小蝴蝶觉得自己身上的色彩不如同伴的好看,就请求上帝帮自己改变身上的颜色。上帝满足了它的要求,给它一种自由选择颜色的权利。上帝指着五彩缤纷的花丛,对小蝴蝶说:“你喜欢什么颜色,就在什么颜色的花朵上‘打一个滚’,这时你就能够变成什么颜色。”小蝴蝶欣喜若狂地先是在红色的花朵上“打滚”,然后又不想放弃蓝色的花朵。这样就又在蓝色的花朵上“打滚”,这时它又觉得黄色的花朵美丽……就这样,它在所有的花朵中都“打了一个滚”,最终它变成了一只黑颜色的蝴蝶。它顿时痛哭流涕,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只颜色最丑陋的蝴蝶。 人们的痛苦往往不是来自于没有选择,而是来自于选择太多而无所适从。所谓选择就是一种利弊的取舍,这个世界上没有全优的选择,否则就谈不上什么选择了。当交易者面对众多充满特色的交易方法时,通常无法进行适合自己的取舍。似乎每一种方法都有让自己获利的时候,同样每一种方法也都有让自己亏损的时候。这时交易者可能就不做任何选择,而希望能够得到全部方法的优势。 你可以选择“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任何一种颜色作为自己的交易方法。但如果你吸取了所有的颜色,结果只能是什么颜色都没有的黑色!在叠加交易方法的过程中,不但是将全部方法的优势进行叠加,同时也会将全部方法的劣势进行叠加。 我很清楚大多数交易者的动机,他们只不过是逃避不确定性的存在。所有的优势等于可能捕捉到所有的利润,但所有的劣势又等于可能遭受所有的亏损(承担所有的成本)。事实上,如果一种交易方法能够具有明显的期望收益优势,那么虽然单次(微观上)无法找到确定性,但却能够实现长期战绩(宏观上)的确定性。有意思的是,交易者为了逃避微观不确定性,反而将自己带入了宏观不确定性的深渊中。

  • 趋势跟踪系统产生的大赔率在嘲笑众多小亏损的同时,也在嘲笑其他的分析方法以及我的思考与智慧。毕竟趋势跟踪系统的正确率通常在40%以下,那么靠其他技术来规避假信号将会变得非常容易。甚至我们随机的放弃一次信号,结果都有可能是避免了一次亏损。问题是,万一我们放过了一次真信号指出的大行情时。不但我们之前所做的全部努力带来的“好处”都会荡然无存,而且会出现得不偿失的结局。当趋势跟踪系统的赔率极大时,架构在趋势跟踪系统上的行情研判,就必须具备极高的正确率才有意义。想一想,如果你研判行情能够有极高的正确率的话,那么你还要趋势跟踪系统干什么?悲观地说,无论你使用趋势跟踪系统,还是自我的主观研判都能够实现不错的交易利润。但将他们组合起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如单一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

  • 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股民会把某某事物当做“救世主”,又会把同样的事物当做“出气筒”。请注意,是同一事物!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事物会不断地被交易者当做救世主、出气筒而形成一种循环。

  • 现在的我从不指责任何人!我相信强者的逻辑应该是:任何能够伤害到你的事物,而你又对这种事物无能为力时,那么这种事物绝对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只有当你能够使伤害到你的事物付出代价时,那么对方才能算是犯了错误。也许你不是强者,我允许你指责。但请记住,你只能指责一次、并且在指责过后就再也不能相信它了。有一句关于感情的名言需要大家记住: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除非是你自己愿意受到伤害。骂过上市公司业绩虚假的交易者,你们以后就不要看业绩报告了。我骂过上市公司的业绩虚假,而我又无法避免这种虚假的情况,所以我以后再也不看业绩报告了。我受到的伤害是值得的,毕竟我往前走出了一小步。

  • 大家不要羡慕任何人,交易获利的关键在于:守住自己的“道”!别人赚钱就眼红、别人获利就模仿,那么你就会陷入“学习效应”的怪圈中。任何人使用的交易方法都是基于概率的,根本就不存在能够看懂行情的人,否则市场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基。

  •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逐确定性,认为只有得到确定性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全。事实上,确定性是不可能追求得到的。而只有意识到确定性并不存在时,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摘自《短线交易大师:工具与策略》

  • 如果你赶12点的火车,但路途中却遇到交通堵塞。对于你来说,能否赶上这班火车是不确定的。这时你会非常焦虑,甚至会焦急得坐立不安。有意思的是,假如你最终知道火车已经开走了,你反而会定下神来,只是品尝着后悔。心理学指出,人们往往在事情发生时反倒不是很在意,而在事情可能发生的阶段最为焦虑。

  • 这种“焦虑原理”通常能够形成一种巨大的恐惧,从而使交易者可能无法挺过交易系统中付出成本的阶段。即使我们的交易系统是采用保守性原则来设计合理的资金管理策略,从而保证账户资金的长期安全性。但我们仍旧不知道成本具体需要付出到什么时候,或者说还需要亏损多少钱才能熬过“交易的冬天”。这时交易者有可能在焦虑中,放弃未来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利润的交易系统。正是这种也许明天就能够开始下一次的辉煌,也可能还要继续亏损一段时间的不确定,使得交易者心力交瘁。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在历史走势中测试系统的有效性,但可惜我们无法测试出心理反应对“按系统操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当我们作系统测试时,可以问自己是否能够承受30%的资金回撤幅度,但我们无法设想那一时点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 与羊群类似的还有鱼群,但鱼群在超级掠食者面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人类的智慧可以建造出巨型的捕鱼船,甚至还可以通过超声波精确地定位出鱼群的位置。事实上,生活在鱼群中的鱼类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相反,离群的孤独之鱼,反而不容易被超级掠食者“惦记”上。 交易做久了,似乎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像那只离群之鱼,从而使得自己对大众价值观有一种本能的排斥。遗憾的是,这已经成为我一种可怕的负担,这方面的话题我会在后面讨论。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交易者来说,一定要相信市场上有超级掠食者的存在。我不想过多地讨论这种现象的成因,但效果甚至可以完美到成为预知未来的“水晶球”。 如果你不知道未来市场会如何运行,那么你只要知道市场如何发展会对大多数人最不利,就等于得到了预知未来的“水晶球”。

  • 相对于学习而言,我更看重思考的能力。我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质疑的角度阅读本书,至少我是不会在经过思考与验证之前相信任何观点。人云亦云的人,绝对成不了出色的交易者。我并不希望更多的交易者学习我的方法,或许我的方法对你根本就是无效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本书能够让读者产生一些共鸣,甚至得到那怕是一点点的启发。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名言:如果将你的身体交给一个陌生人任意处置,你一定会感到愤慨。那么,当你将自己的精神交给一个偶遇者任意处置时,你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 我们在微观上追求什么,我们就会在宏观上失去什么! ——金融帝国

  • 自然界有一种奇怪的特性,那就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当我们用一种对抗与征服的动机对待自然时,自然的力量会随着我们力量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抗生素会使细菌变得更强大,杀虫剂可以使害虫更强大。我曾经听过一种骇人听闻的学说: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很多危及生命的疾病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能够得到“治愈”。这就使很多本无法活到繁衍后代阶段的人能够繁衍他们的子孙。而在人类祖先的时代,他们都会在繁衍后代前死亡。现代医学在试图摆脱自然竞争、优胜劣汰的情况下,使人类种群基因变得越来越差。最终,没有经历过优胜劣汰的基因,有可能将人类整个种群变得更脆弱、甚至是毁灭。

  • 人性通常会使我们更乐意于兑现获利的股票,而持有亏损的股票。如果某位投资者买入后立刻就出现利润的话,那么他会把“落袋为安”“盈利的交易是不会让交易者破产的”“做交易最忌讳贪婪”“聚沙成塔”“到达阻力位”“指标超买”等一系列交易“名言”来做为他卖出股票的理由。也许这时交易者获利兑现并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反而获利就是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好案例。但如果同一位交易者买入后就立即遭遇大幅下跌的话,那么他会把“价值投资”搬出来当做继续持仓的借口。天哪,什么叫价值投资?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好公司的股票应该是永远不该兑现的!盈利了就兑现,亏损了就耍赖的交易“策略”,绝对不是什么价值投资。我感觉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应该能够归纳为两种能力:一种能力是选股的能力,另一种能力是持股的能力。事实上,我觉得后一种能力更为重要。请注意,是持有获利股票还能坐着不动的能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作一个这样的统计,验证一下身边的股民持股时间与盈亏状态的关系。看看获利的股票最长持有多长时间,而亏损的股票又最长持有多长时间?事实上,大多数股民之所以亏损,输就输在这里!交易其实很简单:像对待亏损那样对待你的利润吧!

  • 一根火柴能够引发一场森林大火,并不取决于这个火柴,而是取决于当时森林的状况。 ——交易名言 管理层调控市场的政策,往往与管理层的愿望相同,但又与管理层的预期相反。 ——金融帝国 如果市场上有利好(空)消息公布,那么我们可以预期第二天会出现高(低)开的行情。但是高开以后市场会如何运行,就不是消息本身能够决定的。这说明消息本身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任何操作提示。我们只不过提前知晓第二天可能出现的盈亏,而我们对这种盈亏根本无能为力。 一根火柴能否引发一场森林大火,并不取决于这根火柴,而是取决于当时森林的状况。没错,同样的消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公布,产生的结果可能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我看来,市场对消息的反应要比消息本身(对交易者的提示)更加重要。

  • 一味按照消息指引的方向操作,通常会得不偿失。对消息解读的能力,也不是一两年能够养成的。对于新股民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当消息不存在,坚信走势说明一切。“眼不见、心不乱”,未尝不是明智之举。如果你当消息不存在,那么消息至少不会伤害到你。在我看来,吃过消息亏的股民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占过消息便宜的股民。 当然对于有经验的股民而言,消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非常不错的“试金石”。用消息来验证市场的强弱,这一点在个股上非常灵验。其核心思想就是:该跌不跌,理应看涨;该涨不涨,理应看跌。以消息面作为参照物,我们就能对比出走势的真正强弱。基本面是静态的,而消息面是动态的。无论如何,他们都适用一种相同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冰山原理”中提出的“A+X=B”公式。已知原因越好(坏),走势越坏(好),就说明未知原因更坏(好),所以后市看空(多)。

  • 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 第一,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确切地说,这个假设是不完全正确的。按照“冰山原理”的说法,能够影响市场的信息是无限的,那么无限的信息又如何被唯一并且真实的价格所包容呢?被市场考虑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未被市场考虑到的信息是无限的。那么应该是,市场行为涵盖了被全部交易者考虑到的一切信息。按照“巨变效应”的说法,信息是可以被封存起来的。也就是说,一则消息可能当时并没有被市场全部反映,而是被市场封存起来。当达到临界状态后,这种被封存的因素又会随时被快速释放出来。

  • 第二,价格呈趋势运行。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过去两年上证指数从998点上涨至6124点,这种现象很难用漫步随机来解释。如果真的是每天抛一次硬币,然后根据正反面来绘制一种图形的话,那么可能一万年也无法绘制出类似股市走势的图形来。

  • 第三,历史会重演。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所以历史和未来也不会绝对相同。但是人性是相同的,并且又是很难改变的。如果说市场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历史与未来会有某些趋同性,就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了。无论是荷兰郁金香狂潮,还是英国南海泡沫,或者是美国佛罗里达泡沫,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轨迹。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也许事物的表面在不断变化,但事物的本质通常是很难改变的。

  • 趋势与整理又是对称的,一种方法的优势就是另外一种方法的成本。趋势跟踪系统讲究用少数的大利润来对冲多次的小亏损,如果我们将少数的大利润也限制其增长,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失败。 我想谁都无法否认,趋向指标在强劲趋势面前的价值。但更多的人,都是只知道趋向指标能够获利,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趋向指标的正确率是低于50%的,甚至无法避免“买在最高点和卖在最低点”的可能。很多“高手”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这种趋向指标先天性的缺陷。而我认为,如果你不能接受和包容这种缺陷,那么你就不可能享受趋势跟踪的必然利润。 其次,对于摆动类指标而言。它们的核心思想就是捕捉整理行情,一定幅度(强度)的上涨就是卖出的理由,一定幅度(强度)的下跌就是买入的理由。它们包括:相对强弱指标(RSI);随机指标(KDJ);威廉指标(WMS)等。从广义上来看,心理线(PSY)、“支撑/阻力位”等,一切限定涨跌幅度和强度的指标都属于摆动类指标。 摆动指标的波动范围通常在0到100之间,这是由于摆动指标通常以一段时间内上涨(下跌)幅度与整体波动幅度的对比关系决定。这种特性又决定了,当趋势出现后涨跌对指标的影响产生不对称性。比如,RSI越接近100或者0就越困难,而50呈现一种对指标的吸引力。

  • 如果机械按照摆动类指标操作的话,那么正确率应该是高于50%的。大家都知道这种正确率的优势,但很少有人愿意相信按照摆动指标操作会偶尔(但必然会出现)遭受大幅度的亏损。很多“高手”希望通过指标的改良,而规避这种偶尔出现的大幅亏损。但这样一来,又会大幅度地降低该类指标的正确率。道理很简单,这种高正确率正是因为对利润的限制,以及对亏损的“不设防”才能够产生的。

  • 这里我只能说我并不使用、甚至是参考摆动类指标,那么批判自己并不使用的分析方法似乎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想提醒大家一点,不要被摆动类指标的“视觉效果”所迷惑。KDJ等指标几乎总是在低位金叉、在高位死叉,似乎我们总是能够通过不断摆动来获利。但请注意,这只不过是指标的高低位,而并不是价格的高低位。如果大家真的希望使用摆动类指标,那么必须要进行充分的测试来验证你所采用的技术具有可行性。我最多只能说,我并不具备使用摆动类指标获利的能力,那么在我眼中这种努力自然是非常困难的。

  • 腾落指标(ADL)是一种测量市场广度的常用指标。当价格上涨的股票数超过价格下跌的股票数时,腾落指标向上移动,这表示股市强劲;反之,则说明股市疲软。它是根据股市内部个股涨跌的分布状况,来研判未来走势的一种方法,对于战略性的宏观分析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在后面的文章中大家会发现,我是非常重视“市场广度”的问题的。 能量潮指标(OBV)是一种成交量累加指标,收出阳线时,将成交量加入OBV指标;收出阴线时,用OBV数值减去当日成交量。由于上涨时成交量通常较下跌时大,所以OBV指标通常为正值,而且上市时间越长的股票,OBV的数值越大。这种技术指标的思想在于,观察价格波动能否得到成交量的配合。对于我的交易习惯来说,我更加注重信号的必然性,而并非信号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我是不会将这类指标作为趋势跟踪的过滤器,而是追求只要有超过一定幅度的趋势行情,我就必然要赚到属于自己的利润。当然换一个角度,将该指标用于从股票池中挑选股票,似乎并没有任何不妥。由此看来,对于一种指标的使用,不可能不考虑交易者自身的整体思路。

  • 在技术指标的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钝化、背离等问题。对于钝化而言,它是指摆动类指标长期处于超买或超卖位置。假设市场处于整理阶段,摆动类指标就不会出现钝化。那么出现钝化时,就提示我们趋势行情有可能产生。对于背离而言,他的原理完全来自于指标0轴、或者中间值具有的“吸引力”,而造成涨跌对于指标数值影响的不对称性。简单地说,就是价格创新高(低),而指标没有创新高(低)。请注意,价格创出新高时,指标都无法立刻创出新高!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错觉:无论真假突破,突破当时指标都是背离的。而没有背离的情况,只不过是因为突破后价格大幅上涨,之后再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明显的未来函数,突破当时我们无法通过“背离”来验证突破的真假,而当突破早已被证实真假以后,再套用“背离”的说法进行“验证”并没有任何意义。只要价格创出新高,而指标没有创出新高,就认为是“背离”而卖出,绝对是大众一种明显的误区。

  • 由此看来,形态分析只能把已经完成的走势进行归类,而对于未来的走势没有任何提示作用。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方法被编入《期货从业资格教材》,甚至被大量的交易者使用。想想也很讽刺,交易者乐意相信未来会如何运行,都可以按照形态理论进行假设。我真想不明白,这个行业内的所有角色、所有参与者,到底还要在事后合理的幻觉中走多远?曾经的我,因为误信形态理论而遭受过惨重的亏损,但由此我也找到了一种高效的获利方法。

  • 按照传统的K线分析法,上影线代表上方压力巨大。但历史上存在太多的相反案例,后来的聪明人指出另外一种观点:“指哪打哪”。也就是说,未来的走势会向影线指引的方向运行。那么,我们是应该放弃顶部的“射击之星”,还是放弃“指哪打哪”的分析方法呢?后来最聪明的一些人提出了一种“更好”的办法:同样的形态在顶部和底部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顶部出现长下影线的“垂头”(吊线),不但不能表示为下方支撑,反而代表了一种资金出逃的迹象。等一下!如果我们知道当时是顶部,那么我们还使用K线分析干什么呢?这就是所谓的未来函数! 最后,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上小学的时候,期末考试前老师给我们画考试范围,好学的学生们希望老师画得更详细些。老师的说法是:“如果我把整本书都画下来,不就等于什么都没画吗?”如果一种分析方法,能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堵死,那么这种分析方法还有任何存在价值吗?对于顶部最高点来说,收出十字星就是“射击之星”或者加上前后的阴阳线组成“黄昏之星”;缓慢下跌就是“三只小乌鸦”;再快速一点(高开)就是“乌云盖顶”;更凶悍一点就是“穿头破脚”。与形态分析相同,如果一组随机制作出的走势,都能被一种理论所解释,那么这种理论基本上是基于幻觉,毫无意义。 在我看来,K线分析根本无法得出绝对的结论。事实上,对于操作者而言,越直观、越绝对、越简单的方法就越好(当然这样的方法就会立刻把缺陷暴露无遗);而对于分析者而言,越模糊、越相对、越复杂的方法就越好。后期我发现,K线分析并不适合我的风格。因为即使战术上有效也不可能运用于战略,所以就没有继续进行更深刻的研究。但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对K线分析进行研究,那么请在注意上面提到的三种误区的前提下作一下历史测试。请记住,大家都在谈论的分析方法,并不一定就是对的。在你使用一种方法之前,必须进行历史验证,同时对你原有的方法进行兼容性验证。如果你只是人云亦云,那么可能你身边的人(老师)同样也可能是人云亦云。 在我看来,K线分析是分析师、评论家的法宝,这是由于他们自身位置所决定的。而对于老股民而言,考虑K线形态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对于新股民而言,过多考虑K线形态往往会走火入魔。毕竟他们太容易通过人性的偏向来制造出一种评论家所需要的误区。如果你真的能够理解技术分析是基于概率的产物,并且又能够了解概率的叠加不光是优势的叠加、同时也是劣势的叠加。那么你就会明白,分析方法绝对不是越多越好,综合分析也远远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 经常会出现的现象,并不等于就是对于获利有价值的现象。 ——金融帝国 跳空缺口是指相邻两根K线之间出现没有交易的空白价格范围,跳空缺口是一种强烈趋势的信号,向上跳空,表示强烈的上涨趋势;向下跳空,表示强烈的下降趋势。 缺口一般分为五种类型:即普通缺口、除权缺口、突破缺口、持续缺口和衰竭缺口。由此看来,缺口理论也是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理论。这样一来,我们仍旧需要通过历史测试来验证缺口理论的有效性,并且在分析中排除错觉的可能性。具体方法与上面的“K线分析”类似,这里我只谈谈使用缺口理论中重要的几种方法。 首先,逢缺口必回补。这是害人最深的一种说法,但似乎每一位交易者都听说过。这种说法根本就不正确,我最不爱听分析行情时使用的“必”字。1996年624点的一个缺口至今没有回补,是否以后还能回补呢?客观地说,如果找出历史上所有的缺口,并且进行是否回补的统计,我估计“回补率”应该在90%以上。那么这种规律对交易者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什么意义都没有!曾经有人在黄豆期货合约上进行过统计。即使你随机开仓,亏损不平仓,那么你有76%的机会能够“扛”回来。这是获利的方法吗?不!这是找死的方法。如果是“利润有限、而亏损无限”的方法,那么再高的正确率都不能使用。对于“扛”不回来的交易而言,其中存在着被扫地出门的风险。 获利幅度是由正确率、赔率、操作周期三个因素决定的。绝对不是高正确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恰恰相反的是正确率越高的方法越容易死人。关于这一点,可以再回头看看“超市效应”。赌“逢缺口必回补”的交易方法,同样是利润有限、而亏损无限的分析方法。在90%以上的回补率中,有部分是在数年以后才出现回补的,并且在回补之前行情已经运行了巨大的幅度。赌“逢缺口必回补”的交易者,我相信你们能够经常占到便宜,但死人只是早晚的事情!

  • 缺口代表趋势强劲。几年前,山东神光提出一种不错的选股方法。只要周K线出现向上突破缺口,那么很可能出现强劲的上涨行情。在我来看,这种方法属于趋势思维,应该可以采纳。事实上,即使没有缺口,上涨就是买入最好的理由。 在我看来,缺口理论似乎更有理论研究的味道,分析行情可能会津津有味,但实战的价值不大。同样,单独的缺口理论也不可能构建起成环的交易系统。

  •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容量越大的品种,波浪理论的效果就越好。对于个股而言,大盘股的效果要好于小盘股。对于小盘股而言,并非波浪理论不起作用,而是这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波浪理论的思想,而不是波浪理论的精确。

  • 股市比期货市场有效、比外汇市场更有效。毕竟波浪理论是起源于股市,其中包含了众多的股市特征。波浪理论考虑到股市随经济增长带来的涨跌不对称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上涨会是五浪,而下跌会是三浪的原因。

  • 所谓“权威的泥潭效应”是指:当大众将某种权威的交易理论视为约定俗成的“公理”时,那么运用这种交易理论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甚至还可能形成一种反向理论。比如说,海龟所使用的“唐奇安趋势”技术,因为海龟交易法则的披露,而使得该方法的收益率出现大幅衰竭的特征。或许这种方法已经成了趋势跟踪技术的最劣选择。甚至,因为形态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反过来使用该理论就比直接使用具有更大的价值。从前面的“点球原理”中大家不难发现:我的趋势跟踪技术完全基于均线系统,而并非是采用突破箱体的技术。我始终觉得,对于突破箱体而言,突破的提示意义过于明显,甚至更容易被大众集体接受,那么“突破”就有可能被用来刻意制造假信号。相反,均线系统的参数选择完全是个性化的,而绝对不可能形成某种典型性的假信号。事实上,超过半数的突破都有可能最终演化为假突破,而获利只能够更多地依赖于大赔率了。这时就出现了一种似乎可行的整理思路交易策略:当突破箱体或者创出阶段新高时,立即入场做空,同时设置一个紧密的止损点。

  • 波浪理论恐怕是大家争议最大的理论。甚至很多交易大师,也都认为该理论完全是主观的故弄玄虚。那么,我会如何看待波浪理论的价值呢?波浪理论真的是毫无用处吗?在我看来,一种市场理论是否有价值,并不一定要求它拥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K线图是否有价值呢?无论是赢家还是输家都是在看相同的K线图,因此交易者是否能够盈利并非取决于所使用技术的本身。在我看来,波浪理论同K线图一样,都是一种出色的对于市场高度概括下的表述方式。很显然,波浪理论能够使我们拥有一种简洁的思维方式。 波浪理论是否有用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你需要用波浪理论来干些什么。如果你想找到能够预知未来的水晶球,那么波浪理论显然难以胜任。在我看来,波浪理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行情进行阶段分类,从而寻找市场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性。这就好像我们可以把人通过年龄阶段归类为儿童、青年、中年、老人,即使我知道你是一位青年人,但是我也无法回答你买彩票是否会中奖的问题。很显然,这种归纳只能够给我们关于某些问题概率上的提示,而绝对不可能回答出任何确切的答案。我们只能够说年轻人通常比老年人更加健康,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在个体上绝对肯定这一点。我们可以对历史上壮观的大牛市进行阶段性研究,并且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规律。比如说,一波疯狂的投机狂潮往往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市场先上涨到一个让大众咋舌的高价,从而参与者都认为这种不理智的投机行为使得价格太贵了。而第二个阶段更加有意思,市场终于上涨到了更高的价位,但市场参与者反而找到了高价的合理性,甚至认为买入是一种安全的投资。事实上,大众集体推崇价值投资往往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价格经过大幅上涨,从而形成明显的获利效应。第二,相当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已经出现了小幅亏损。其实,我之所以反感价值投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众总是拿它当做逃避亏损的借口,而在获利时进行长期投资简直比登天还难。在后面的“雕虫小技”中,大家可以看到“股市层次理论”,这是一种更加个性化的阶段性分析。虽然我们不能回答出市场未来会如何运行,但我们却可以使用排除法来回答市场不太可能的运行方式。比方说,股市中所有的股票都一致性上涨,往往不太可能直接形成最终的牛市顶部。

  • 另一方面,波浪理论虽然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势,但却可以帮我们寻找价格不太可能稳定的市场阶段。当你看到一个标准的头肩顶后,你会想些什么呢?很显然,无论是认为股价会大幅上涨,还是认为股价会大幅下跌都是非常荒唐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形态对于涨跌没有任何提示作用!即使是这样,我也能够知道自己将要大赚一笔了!道理很简单,无论是头肩顶后的暴跌,还是“跨过顶部是天空”后的暴涨,总之,市场出现壮观的趋势行情概率极大。那么我所使用的连续不间断趋势跟踪系统,将会在短期内赚取不小的利润。对于连续不间断趋势跟踪系统来说,重要的并非是判断市场未来的涨跌,而是寻找适合作为跟踪开端的“赌点”。由此可见,如果用弹性的、概率式的思维方式来使用波浪理论,那么波浪理论的确存在美妙的价值。反之,用刚性的、预测式的思维方式来运用任何市场理论,恐怕都是没有丝毫价值的。

  • 在应对无参数的市场时,我采用的是有参数的趋势跟踪系统。我很肯定这并非最好的方法,也许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出基于“形态”与“时空关系”而建立的无参数系统。 ——金融帝国

  • 如果我们对历史行情进行统计的话,那么就不难发现很多中期熊市的下跌速率都是相同的。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江恩线不容易绘制,毕竟行情软件中“时空”比例是不同的。这也是曾经困扰我的一个难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一条由典型行情绘制出的趋势线,假设其为1×1角度线,然后按照倍数关系绘制其他的角度线。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从显著顶部画出的江恩下降2×1角度线就成为熊市的生命线,当价格涨过该线后,熊市就结束了。有意思的是,在过去十年的时间内,这条熊市生命线的角度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 在我看来,使用系统获利的关键并不在于系统的优劣,而是在于使用者的心灵境界。有时我真的感慨,交易利润完全是来自于对心灵折磨的补偿。我相信这种无参数的交易系统,绝对比趋势跟踪系统需要更高的心灵要求。要知道,我在进行趋势跟踪时,也仍旧会经常出现心理问题。我相信,在没有达到心灵的绝对成熟以前,过多的想入非非只会让我们走火入魔。达芬奇的成长离不开长期“画鸡蛋”的过程,那么交易者的成长似乎也仍旧无法摆脱长期通过规则来约束本能的过程。无论是随心所欲的创作,还是随心所欲的交易,恐怕都是初学者所望尘莫及的。

  • 市场的循环可以划分为:绝对牛市——换档——相对牛市——绝对熊市——换档——相对熊市。所谓“绝对”就是指全部股票一致性地集中波动;所谓“相对”就是不同股票不同步地分化波动。为了方便下面的验证,我们把市场上的全部股票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低价大盘股。这类股票是市场上的巨无霸,具有庞大的股本,同时价位通常较低。第二类,绩优股。这类股票有不错的业绩支撑。第三类,绩差股(题材股)。这类股票业绩比较差,甚至亏损。 1996年的绝对牛市:无论是以上海石化为首的低价大盘股,还是以长虹、深科技为首的绩优股,或者是北京天桥之类的绩差股,都走出了大幅上涨的行情。即使垃圾股启动较晚,但在行情的中后期也走出了成倍的升幅。由此可见,绝对牛市中买入弱势股等待补涨,也并非不可取。 1996年底的换档:《人民日报》社论将过热的股市快速打压下来。虽然绩差股大幅跳水,将曾经的上涨吞没了绝大部分,但长虹、发展、深科技等绩优股拒绝调整而表现得非常抗跌。 1997年上半年的相对牛市:虽然大盘在绩优股的带领下走出笔直的上涨行情,但是低价大盘股已经无法创出1996年底的高点,而绩差股也都在1996年高点的不远处停止了上涨的脚步。 1997年下半年的绝对熊市:无论是绩优股、绩差股,还是低价大盘股都走出了下跌行情。 1998年上半年的换档:被市场唾弃的绩差股,不可思议地开始不断大幅度的飙升;而老牌绩优股和低价大盘股基本上没任何起色。 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的相对熊市:虽然老牌绩优股继续大幅下挫,直到5·19行情的起点时才最终止跌;但众多绩差股已经在历史高位拒绝调整(北京天桥等),甚至还在继续创出新高(阿城钢铁);低价大盘股也在1998年8月的1043点见底,开始了横向整理。 1999年下半年的绝对牛市:无论是低价大盘股、绩差股,还是老牌绩优股都走出了大幅上扬的行情。其中长虹、发展也从最低点快速上涨了一倍以上;而上海石化等低价大盘股也在巨大成交量的推动下大幅飙升;绩差股更是当仁不让继续大幅上涨。 1999年下半年的换档:虽然老牌绩优股快速下跌;低价大盘股也进入调整期;但绩差股拒绝调整反而继续上涨。虽然大盘下跌了五个月,当大盘见底时,亿安科技、海虹控股、北京天桥等众多绩差股早已创出历史新高。 2000年至2001年上半年的相对牛市:垃圾股创造了不可思议的辉煌,当然那时部分垃圾股的本质虽然还是垃圾,但已经披上科技股的外衣。而老牌绩优股根本就在历史低位丝毫不动,即使真正的绩优股也没有什么起色。低价大盘股走出了小幅度的缓慢上涨,当然马钢当年表现不错,后来钢铁、水泥行业的股票也有所表现。那是一个赚钱并不容易的时期。 2001年下半年的绝对熊市:那是一个是股票就会大幅下跌的时段,无论大盘还是小盘,也无论绩优还是绩差都摆脱不了下跌的命运。垃圾股暴炒后泡沫般地破灭;老牌绩优股虽然牛市没有怎么上涨,但跌起来却并不逊色。 2002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换档:虽然更多没有业绩支撑的绩差股还在不断下跌,但这两年间汽车股首先创出2001年的新高;然后是核心资产类的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等,命名为“五朵金花”的低价大盘股也创出2001年的新高。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的相对熊市:虽然那时大盘仍旧笼罩在熊市的恐慌气氛下,大量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跌得惨不忍睹。但是基金重仓股却在不断走强,其中贵州茅台、大商股份、小商品城等一系列股票早已创出2001年的高点且不断攀升,当时市场称其为基金“抱团取暖”业绩优良的蓝筹股。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等低价大盘股,也没有创出2003年的新低。 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的绝对牛市:这是一个只要持股就能获利的时段。与2001年正好对称,只要是股票就能上涨。这时股民的获利能力,基本上与持股能力成正比。 2007年下半年“换档”:虽然“大幅提高印花税”的利空是否能够演化为换档行情还有待观察,但三线绩差股夺路而逃的景象与高价绩优股逆势不跌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文学家说,太阳的活动周期能够形成10.5年的循环,那么太阳活动周期是否能够影响人类的活动行为呢?是否现在我们又在经历1996年底上演的一幕呢?(本书的测试版写于5·30调整时。事后来看,未来的市场走势仍旧惊人地符合了“股市层次理论”。大家可以在本书最后的“网络文集”中看到我运用该理论对市场进行的即时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类不同类型的股票,在股市中见底与见顶通常都是有层次的。而这种层次表现出的规律,对于我们分析市场所处的阶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难由此得到一些常识性的结论:绝对牛市中可以利用板块轮动来追求最大利润,甚至可以等待弱势股补涨,这时获利的关键是耐心持股;牛市换档中密切注意拒绝调整的股票,通常这时虽然指数在下跌,但市场却会比较热闹。相对牛市中必须敢于买入高价、并且升幅巨大的股票,彻底抛弃补涨思维。

  • 相对牛市中需要赚钱效应,涨幅最大的股票是散户投资者不敢买入的股票。 在大熊市中,绝对熊市最好离开。熊市换档要善于捕捉局部热点。相对熊市末期,我们可以密切关注不同类型股票逐渐陆续见底的过程。即使大盘还在不断下跌,只要一类股票创出新高;一类股票拒绝创出新低;一类股票大幅度下挫,那么就要敢于相信大熊市即将结束。道理很简单,创出新高的股票已经没有套牢盘;大幅下挫的股票远离套牢盘。这时暴发大牛市是压力最小的时刻!由此看来,“一致”意味着延续;“分化”意味着改变。

  • 相对牛市最高点时的成交量,往往无法超过绝对牛市最高点时的成交量。这并不难理解,股票市场总体的成交量,与全体股民持股中获利状态的比例成明显的正相关性。道理很简单,大部分股民是拿不住处于获利状态的股票的。而成交量的下跌,只能够说明更多的筹码已经处于亏损的状态。最低限度,绝对牛市中买股就能立刻赚钱的市场特征,在相对牛市中已经荡然无存。除非你能够选对热点,否则获利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回忆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顶部阶段总会有人大嚷“价值投资”了吧?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为,相对牛市中疯狂上涨的主流热点,往往会在其后多年中一蹶不振。而在相对牛市中的弱势股,往往会在绝对熊市结束后率先见底。

  • 在上一章“形态分析”中,我们探讨了其中的误区。如果形态分析是错的,那么与它对称的一面就是对的。有意思的是,我个人认为最佳的获利形态,正好是形态理论中遗漏(回避)的两种形态。在我看来,最佳的上涨(下跌)形态,应该为(形态分析中)“最佳”的看跌(看涨)形态失败的时候。

  • 其实所谓的“反形态理论”并非是我的独创,事实上它来自于波浪理论中的一部分。所谓的“假双底”“假双顶”“跨过顶部是天空”,只不过是波浪理论中ABC调整波和由其组成的“头肩形整理”。也许是因为懂得形态分析的人要大大多于懂得波浪理论的人,所以形态分析遗漏的部分正好是大多数人的陷阱。当然,曾经的我也不例外!

  • 或许正统的分析方法,的确可以成为猎杀初学者的武器。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股民来说,他们甚至看不到奶酪。而我虽然可以看到奶酪,但却看不到老鼠夹子。

  • 记得2006年的橡胶合约在经历的大幅度的下跌后,走出了双底图形。一位网友用与我十年前相同的思路买入橡胶,我的评价是:现在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个标准的双底。但最有把握的不是双底出现后做多,而是双底失败后做空。结果我在橡胶某日以跌停板的方式跌破曾经突破的颈线时大举做空,并且获利丰厚。这就是因为“反形态理论”的提示,如果突破颈线是一个买点的话,那么在继续跌破曾经突破的颈线后,就出现了一个更可靠的卖点。与此对称的是假双顶的操作案例,2006年国庆节前,豆油走出了标准的双头形态,我入场做空。节后豆油“该跌不跌反而上涨”,我将空单止损,并且用4倍于空单的资金做多,两个月后获利极其喜人!

  • 通过大众的误区来实现获利。知识就是力量,而别人的无知同样是你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但可以从人性的偏向中寻找获利的策略。与此类似的,我们仍旧可以从经典理论的误区中寻找获利的策略。先不说所谓的理论正确与否,单单是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一点,在市场面前就是不小的问题。海龟交易法则在被大众认可与仿效学习后,效果不是大打折扣了吗?要知道这可是与人性相逆的策略。如果是顺应人性的理论,那么一定会产生能够获利的“反理论”。

  • 什么样的股票是好股票呢?答案很简单,比大盘强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而且越比大盘强的股票就越好。对于技术分析而言,从上千只股票中选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这样一来,这个难题就彻底解决了。我经常发现,市场中一个臭不可闻的垃圾股在不断上涨,我越是不知道它为什么涨,它就越是涨个不停,而当我知道它上涨的原因以后,它就开始下跌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后期必须有大势的配合,因为个股也难抵大势。并且买入强势股的思路,是“不求价、只求势”的,必须有绝对的止损点作为配套。离开了这两个前提,这种方法的风险就极大了。但是,只要能够有绝对的止损点,什么样的股票对于你来说风险都是一样的!

  • 抄底思路运用在大盘上是可以的,但运用在个股上就绝对是一个骗局! ——金融帝国

  • 曾经有一位老股民指点我“买入第二年的股票”,所谓第二年的股票就是去年上涨过一波的股票。当时我对这种买高不买低的思维方式嗤之以鼻,而倔强地坚持自己的“底部策略”。多年之后,我才感悟到前辈此话的真谛。

  • 我进入股票市场看的第一本书是青木的《战胜庄家》,并且对该书的作者极为崇拜。此后我又寻找并且购买了他所有的著作,所以可以说他是我炒股理念最早的启蒙老师。青木推崇的观念非常不错,他指出止损点的重要性;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价格高而卖出股票……他为了形象地说明,将股票分为四个阶段:底部阶段、上涨阶段、顶部阶段、下跌阶段。并且反复指出,永远不要持有第四阶段的股票。 青木对我的启发是巨大的,甚至可以算是我没有见过面的恩师!但就是这张“股价阶段循环图”将我引入一种思维误区。青木的观点是,在上涨中途买入股票是可以的,但最好是在底部阶段结束后,放量突破时建仓。这给了我一种错觉,认为股价的波动是循环的。并且被我贪低的本能所利用! 那时开始,我就误认为好股票都是经过长期下跌,并且长时间在底部整理,最终放量突破的。我不会买入正在下跌的股票,而是寻找大幅下跌后长时间横盘筑底的股票,并且等待突破而买入。我的下意识里认为,股票的涨跌是循环的,底部阶段过后就能涨回到原来的高点。也许青木本人和我都是本能地希望既求势又不丢价吧。 事实上,对于大盘而言,下跌能够成为未来上涨的理由,所以指数没有不可逾越的顶部。但股票不同!股票的基本面是可以变化的,即使基本面不变化,那么强弱的循环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而在这(十年的一半)五年中,一类股票会反复走强,而另一类的股票会反复走弱。1997年是绩优股的天下,而2007年同样是绩优股的天下。虽然深万科还能够继续重演十年前的辉煌,但曾经的四川长虹早已今非昔比,更不用说已经离开我们的达尔曼了。所以即使概念循环一遍,也不等于同样的股票也会循环。大盘是能够不断循环的,毕竟股民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对于个股而言,它更像是人的一生,是在经历一个不可逆转的轨迹,生老病死后就会离开我们的市场。即使股票真的有重生,那也需要一个漫长又漫长的过程,并且这也不是什么必然的现象。事实上,抄底思路运用在大盘上是可以的,但运用在个股上就绝对是一个骗局!

  • 通过对历史上长线大牛股的统计发现,距离最低点越远发动的行情通常越壮观。或者说,长线大牛股都是越来越强劲地上涨,当达到最为强劲的极端时,就是形成长期顶部的时刻了。无论是1997年的长虹、发展、湖北兴化,还是2000年的亿安科技、海虹控股、青鸟天桥,都在反复证明这一点! 这说明,如果说一个长期概念能够持续走牛5年之久的话,那么我们买入的点位越接近顶部、越远离底部,我们的获利速度就越快!往往顶部都是突然从极强转变为极弱,不需要像底部那样有长时间的过渡期。 当然这是通过对历史上最为强劲的大牛股进行统计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一般的长期牛股而言,有可能最后的五浪并非将强劲演化为极致。但无论如何,三浪上扬,或者说是主升浪都是非常强劲的! 这好像又回到了波浪理论。按照波浪理论的说法,一浪只不过是长期上涨的预演罢了,甚至还会被其后的二浪大幅度地吞没,所以一浪是最弱的;三浪作为主升浪,从概率上来看是多数股票最为强劲的一波上涨;而五浪是收尾浪,部分股票能够走出“延长五浪”,将强劲发挥到极致。对于超级大牛股而言,最强的疯涨不是来自于三浪,而是来自于五浪;但对于大部分的股票而言,三浪强于五浪的概率更大一些;但无论如何,一浪都会是最弱的! 那位前辈所谓“买入第二年的股票”的观点,同波浪理论不谋而合。他并不精通波浪理论,但其极高的悟性让我深感佩服!在我看来,波浪理论的精髓不在于精确数浪,而在于波浪理论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这样一来,我的选股策略就从“底部突破”转变为“跨过顶部”。我通常买入随中期牛市上涨过一波,而在其后的中期熊市中能够拒绝调整的股票。或者是虽然经历过小幅下跌,但在中期熊市的底部时已经创出新高的股票。对于我来说,中期熊市的意义完全不是给我低价买入股票的机会,而是能够帮我将好的股票过滤出来。我曾经将其戏称为“水落石出”。 现在回想曾经的底部策略,不过是一种选择弱势股的策略。这就注定了我由于贪低的误区,而使得我曾经的持股成为弱势股的集中营。在我看来,大多数股民的本能中,都存在着选择弱势股的天赋!

  • 大盘的底部通常是“砸”出来的,而个股的底部(事后才能看出)通常是震荡出来的。那么大盘在恐慌性的最后一跌中,我们该如何选股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能够在底部快速下跌的恐慌中收出红盘的股票,就是好的股票。道理同样简单,我们不知道哪只股票好,但恐怖的大盘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 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通常都是80%的股票弱于大盘,而20%的股票大大强于大盘。而这20%大大强于大盘的股票,正是你不敢买入的股票。 ——金融帝国

  • 我的炒股方法基本上是以大盘为背景的,中期牛市持股、中期熊市持币。我不知道市场中是否有在中期熊市也能必然获利的高手。常理说,一轮牛熊循环下来,七赔、两平、一赚。那么能够在中期熊市中获利的人,肯定连1%都不到!我自叹不是那不足1%的高手,所以熊市中我会休息。当然这不包括,我在中期熊市末端,对逆势股票提前建仓的操作。 对于大多数股民而言,股市绝对不是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场所。牛市比熊市更容易获利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你连在牛熊循环中获取巨大的财富都做不到,那么还是学会在熊市中休息吧。大多数股民的问题不在于能否区分中期的牛熊市;而是他们总是自信地不愿意区分。 事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中期牛市持股;中期熊市持币;特定幅度的整理市道亏损”才是趋势跟踪者的全部。如果你能够甘心付出试错成本,那么判断市场并不复杂。但如何选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通常都是80%的股票弱于大盘,而20%的股票大大强于大盘。如果你从来没有感受过大赚指数而没有赚到什么钱,那么你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股民。要知道,大大强于大盘的股票,无论是在信念上、还是在本能上,都是股民不敢买入的股票!甚至在你没有意识到大盘的底部已经形成的时候,好的股票早已经大步向前飙升起来了。

  • 新股和除权是行情的扩大器。在大盘底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涨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而在大盘顶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跌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这个命题同样是基于概率产生的,而无法保证结果一定会怎么样。但以我多年的观察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如果这个你还做不到,那就只好买入指数基金了。股民对于选股这个问题上,存在太多的误区。其实买入指数基金就能够保证你的收益与大盘同步,这要好于大部分交易者的实际战绩。交易是一门“舍”的艺术,当你舍去了暴利的黑马,那么你也规避了弱于大盘的风险。

  • 律师和医生都要付出十多年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此后才能获得并不算庞大的收入。而一位交易者上来就想在市场上大赚钞票,是否就显得很可笑呢?交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甚至它的成功率都是极低的。无论你是否愿意,你都会付出并不亚于律师和医生学习专业知识时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他们不同之处在于,律师和医生出师后只能赚到有数的收入,而一个交易者则可能通过复利效应赚到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另外,律师与医生是否能够学有所成,更多的在于努力在确定的道路上能够前进多远。而交易者是否能够学有所成,更多的在于努力寻找成功之路的结果。从微观上来讲,有多少交易者,就会有多少交易风格。而这些不同的交易风格,通常并非具有兼容性。也许交易的成功之路就在脚下,但如果你没有经过所有可能的尝试与寻找的话,那么你是不会相信路就在脚下。我曾经就是一位像“贼”一样怀着不劳而获的心态进入股票市场的交易者,而结果真的是血淋淋的。

  • 对于预测者而言,他们讲究冲击极限;对于交易者而言,我们更讲究平淡无奇。简单地说,预测者更在乎正确的次数,而交易者更在乎的是赔率的大小。如果利润是一定的话,我希望是由更少的获利次数与更多的亏损次数组合而成。而对于预测者而言,就截然相反。孙子兵法是继承道学文化的产物,其中的一个观点是:他只会去打那些顺理成章就能获胜的战争,而不会去打那种高难度的战争。上涨不停就持多不动,远远没有在横向整理中连续6次指出高低点更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一来,预测者更讲究天天有观点(必然是注重短线),而(趋势跟踪)交易者更希望天天没事做。

  • 直到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才让我深刻地反思其中的奥秘。在上证指数1700点时,波浪理论与黄金分割全部指向完美的顶部。而期货市场又有明显的做空机会,在市场展开短期调整时,我离开股市而进入期货市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期货市场中做空让我卖在地板价上,而反手做多让我两个月内获得了250%的暴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看得懂行情?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大盘不但没有见顶反而出现大幅度的飙升。 我突然发现,这种“事后完美、事先不理想”并非一种巧合。按照“树形原理”的观点,我们可以找到众多成功者具备的因素,但你做到这些因素时并不能够保证你能成功。交易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你可以找到众多行情形成前具备的规律,但符合这些规律的走势未必能够走出预期的行情。这就解释了,艾略特可以发现著名的波浪理论,但却并不能使用该理论创造巨大财富的原因。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但未来是飘忽不定的。《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中讲述的事后合理偏向,似乎告诉我们交易者不应该成为历史学家。

  • 如果你的利益取决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结果,那么你就是在赌博。 ——金融帝国

  • 追求确定性来自于对完美的追求,即使明知这种完美是不现实的,那么也不能让人们放弃追求。更多的人乐意用掩耳盗铃的方式来应对现实世界必然存在的不完美。想想本书开头讲述的那个“手机销售试验”吧,价位、质量、功能、款式是衡量手机的几个标准,他们绝对是互损的。一个方面的优势,必然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弊端。但消费者宁愿活在店员谎言制造的幻觉中,也不愿意对这种不完美进行取舍。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在争论市场是否能够被预测。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的波动是杂乱无章,未来绝对是不可知的;另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的波动是可以预测的,未来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大家是否想过,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还有一种状态,那就是,市场的未来虽然不可知,但却具有概率上的规律。我很肯定,市场绝对不是杂乱无章的,同时也并不具有任何绝对规律。 我要说,承认自己看不懂行情并不丢人,甚至在看不懂行情的前提下,实现必然的利润也是很现实的事情。从“赌场原理”可以得知,赌场的经营者根本无法得知与某位特定赌客的赌博结果,但赌场的经营者却知道其能够必然盈利。 很多人奇怪地对我说:“我没有你这么高的交易水平,所以只能做做短线。”简直是胡扯,短线是我都不敢涉及的高难度交易方式。我明白这些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误认为我获取的大利润是看得准。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够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下,将获利头寸长期持有。事实上,我的秘密就在于:永远用钱去换位置,而不是用位置去换钱。什么是位置?位置就是在趋势行情中方向上的优势!更多的人,在获取好位置的时候,迅速用珍贵的位置来换取少得可怜、但真实确定的钞票。而我是甘心用一定真实确定的钞票,来换取可能出现的潜在好位置。 我很诚实地告诉很多人,我的大利润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对我所说的这个“赌”字深恶痛绝!我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让我把人生、甚至是整个宇宙浓缩为一个字的话,那么这个字就是“赌”!也许上帝可以不玩骰子,但你我都不能不玩。当我向一位朋友反复讲述我的理念后,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你这个不能叫做‘赌’,应该叫做‘博’”。看来,人们对于“赌”这个字的反感程度太惊人了!最终为了避免大家对我的误解,只好将“赌”这个词换一个文雅一些的称呼——“试错”。 曾经的我,为确定性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起初我为了每笔交易都必须盈利的确定性,甘心放弃了太多的利润。即使我放弃得再多,确定性也丝毫不会眷顾于我。我用只买入业绩好的股票、只买入大幅下跌后风险释放的股票等等方式,来追求根本就不值得,而最终仍旧追求不到的确定性。后来我使用趋势跟踪策略时,总是等到一条条向好的迹象全部出现后才买入股票。这样做根本无法提高确定性,反而让我的买入价格比系统高了许多。前面提到的“点球原理”告诉我们,寻找确定性最终只能让我们一无所获。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交易行为越不需要理由,那么获利就越容易。当我们每多知道一点的时候,就会多付出一些代价。当我们知道全部真相的时候,这种真相已经没有丝毫的意义了。 人们呀,你们追求确定性,追求得真是不计代价、追求得真是毫不理智!追求完美的动机使得你们想绕开所有的缺陷,而不是承担我们必须承担的东西。你可以继续按照“鸵鸟现象”中描述的那样,在弊端中“绕呀绕”。反正我们不乐意相信的东西,就可以当它不存在。说实话,我见过太多的人,用千奇百怪的方法来追求并不存在的确定性。坚强的人们,跟我一起去直面亏损吧!

  • 我真的很感激那些连续出现的小亏损。正是这些令人讨厌的小亏损,把那些比我更聪明的交易者挡在了获利的门外。 ——金融帝国

  •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位交易者对亏损的认识境界,就完全能够看出他的交易境界。“亏损”是一个那么令交易者讨厌的词汇。但事实上,交易长期稳定获利的秘密就在于对亏损的正确认识。 第一层境界:拒绝面对亏损 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永远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并且总是会在犯错后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来使自己所犯的错误合理化。其实,他们所找出的那些理由是否有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所谓的理由是建立在“自己没有犯错”的前提下。人嘛,就是这样:总是相信自己乐意相信的事情。问题是,这类人反复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最终会深信自己就是对的。 说到大众对于亏损的态度,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位朋友。他在一轮大熊市中不断亏损。但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他在事业上却一帆风顺,公司总是时不时地发这样或者那样的奖金。我记得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当”某某奖金公司没有发。言外之意就是,他没有真的亏损,他的损失已经通过另外的渠道找回来了。我相信,这应该不会让读者朋友感到陌生。现实生活中,人总爱在吃亏的时候,为了保护心灵而不断为自己“找心理平衡”。人为了拒绝面对吃亏的现实,总是可以想出一堆千奇百怪的理由:什么破财免灾啦、只当给某某(让他吃亏的)人买药啦……总之,承认亏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即使用“免灾”来做平衡也在所不惜。 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人,市场上就会有什么样的交易者。也许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似乎每位交易者的成长道路中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同样,他们对待市场上的原因根本无法客观地分析。简单地说,他们不是因为看涨而做多,而是因为做多而寻找看涨理由。这样的交易者在不断对自己心理暗示的催眠下,慢慢地使自己的信念同市场的客观现实越走越远。如果市场最终的走势真的和他们所希望的结果一致,那么对于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好处。这样会使他们的自尊心膨胀,下次就更难面对自己的亏损。想和市场一争高下的动机,早晚会被值得敬畏的市场所扫地出门。没错,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二层境界:努力规避亏损 这类人在生活中应该算得上“完美主义者”,他们根本不允许自己犯任何错误。如果真的犯了什么错误,他们就会陷入反复的自责中无法自拔。也许他们的目标就是努力使自己在未来能够不再犯错。 市场上的这类人已经比第一类人进步很多了。他们已经明白在市场上的生存法则是通过敬畏市场使自己的交易能够保持弹性。他们明白市场永远是对的,和市场“理论”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但他们还是没有跳出“对错与盈亏具有完全相关性”的怪圈。他们对自己过于苛刻,而将自己根本无法左右的事情,让自己来负责。如果说第一类人是在和市场较劲,那么第二类人就是在和自己较劲。他们认为亏损是可耻的、是应该避免的,或者说自己应该为亏损负全部责任。这类交易者可能会陷入自责的痛苦中而无法自拔,并且最终成为“学习效应”的受害者。甚至,他们会为了规避1元的损失而心甘情愿地放弃3元的利润。很显然,接受亏损的同时并且享受利润,应该是更为划算的选择。 第三层境界:承认亏损的合理性 如果说生活中的完美主义者是那些把避免犯错看得比获得辉煌更重要的人,那么做起事来就会畏首畏尾。什么都不做,就会什么都不会做错,但同样什么也都不会做对。或者说,即使做事情,也绝无胆量去做任何远离羊群的事。事实上,这类人更热衷于去做大众都在做的事情,并且力争能够做的更好一些罢了。 我在中专时有位好朋友,他的能力非常强。现在他有自己的公司、房子、汽车,要知道他也才25岁。当年朋友们对他的评价是:拿碰壁当“找乐”。也许正是因为他不忌讳碰壁、不忌讳犯错,所以乐观的“冲劲”才使他能够打拼出属于自己的成就。我和这位朋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我们的家境都不优越,我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好……有意思的是,当年上学时家境优越、学习成绩优良、甚至充满优越感的同学们,就基本上找不出什么有所作为的人。我想这其中的奥秘或许就是,这类人从小到大就从来没有输过,所以自尊心强得要命。或许他们有更高的起点,甚至学会了所有的技能,但惟独最重要的一件事被他们所遗漏:那就是学会如何去输!与此对应的是,我们的成长轨迹似乎让我们充满了忧患意识,“要想不淹死、就必须往火里跳”则成为了我们的人生格言。事实上,我们更加自信,但我们的自信从来就不是依赖于总是获胜。我们早就习惯了超脱成败的结果,来保留我们的自尊与自信。 在市场上,如果你能承认亏损的合理性,并且能够接受亏损是无法避免地会发生。那么你的交易行为才不会畏首畏尾,从而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否则前怕狼、后怕虎的拖拉作风,只会让我们最终等到真正的狼、真正的虎。但无论如何,这时的交易者还是希望最大程度地规避亏损。只不过他们把获得利润看得比避免亏损更重要。 第四层境界:认识到盈亏同源 这时的交易者已经意识到盈亏是我们左右不了的事情,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来寻找所谓的概率优势,而在微观上的得失只能交给“天意”来决定。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我们都是在不断地做同一件事情。当我们规避了亏损,同时也就规避了利润。如果说我们的交易方法是具有正期望收益的话,那么避免某次亏损就是一件并不划算的事情。也许这时的交易者,已经开始思考交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类的智慧在市场面前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五层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当交易者已经明白,除了寻找宏观的概率优势以外,我们对市场根本无能为力。如果说这时的交易者已经能够“爱上你的亏损”,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最低限度,应该可以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这已经到了我所知道的交易最高境界:放下交易,而跳出市场之外。这是一个心灵成熟的标志,需要很长时间来慢慢磨炼。对于交易的结果而言,交易者已经从“依赖”转变为“顺其自然”。对于交易信仰而言,交易者已经从与市场的“对抗与争斗”转变为“包容与融合”。这就是道学文化中所谓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 一流的交易策略搭配上二流的交易技术,要比一流的交易技术搭配上二流的交易策略好得多。 ——大意来源于《克罗谈投资策略》

  • “所谓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往往起决定性因素的不是99%的汗水,而是那1%的灵感。”我敢肯定,这句爱迪生的名言,至今仍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后半句。或许对于交易而言就是,99%的技术加上1%的理念,而决定你最终成败的并非是99%的技术,而是那1%的理念。对于国内交易者而言,往往并不缺乏刻苦的努力,真正缺乏的是对努力方向的思考。

  • 往往越接近本质的东西,就应该是越简单的。无论是交易者还是科学家,比拼的都应该是化繁为简、寻找本质的能力。

  • 我来问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能够在市场上获利的基石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交易者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家研究的只是一种种相互独立的交易技术,而从来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核心逻辑。如果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也要写一本书的话,那么应该可以说明你并没有找到交易的真谛。我问过身边朋友类似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相对满意的答案。有的答案是关于基本分析的,挑选有潜力的上市公司……但对于如何挑选有潜力的上市公司,他恐怕无法给出一个一致性的标准。就算我要求听听一致性的标准,那么这种标准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甚至复杂到我都无法验证其有效性的地步。 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的答案将会是非常简单的:亏损兑现、盈利挂起!我没有孔老夫子的水平,能够将复杂的道理归纳为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但愚钝的我也可以用八个字来归纳本人交易理念的灵魂!而更多交易者的理念可以用庞大而没有灵魂来形容。再复杂的科学理论,往往都只不过需要几块屈指可数的基石(假设)。如果作为基石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整个理论大厦就是坚不可摧的。当然,撼动整座理论大厦也只不过是需要证伪其中一个假设罢了。我很难相信,大部分交易者的理念大厦往往是在没有基石的情况下建造起来了。这些交易方法的有效性从来无法被证伪,因为从一开始同样是无法被证实的。 当然,如果让我说明白我的基石为什么能够获利,恐怕就需要多说几句话了,这个问题我会留到后面作出系统的回答。其实,我使用的交易技术仍旧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是如何量化这八个字罢了。我不想在交易上追求极致,往往极致的东西都不会是稳定的,甚至隐含了巨大的隐患。所以即使是对于交易技术而言,我也坚决地执行“奥姆剃刀原理”。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就绝不使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我曾经看到《克罗谈投资策略》中的一种观点:一流的交易策略搭配上二流的交易技术,要比一流的交易技术搭配上二流的交易策略好得多。而我的观点更加极端:技术与策略同样是互损的!如果你具备了一流的交易技术,那么你就注定与一流的交易策略无缘。而如果当你真的掌握了一流的交易策略,那么你根本就不可能容得下一流的交易技术。为了形象地说明这其中的奥秘,我还是给大家讲一件我曾经工作中的事情吧。 前面已经说过,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手机行业的销售代表。其实我的销售理念很简单,就是把每一款新上市的机型拿给区域内的经销商看一看。客户进货就进货,不进货也没有关系,总之我不会死皮赖脸地软磨硬泡。即使客户不进货,我仍旧按时地解决好售后问题;对于进过货的客户呢,公司有专柜(柜台)或者其他政策的时候,我都是无条件地让客户享受。当然,如果是其他的销售代表,一定会利用公司的政策作为筹码,诱使经销商进更多的货。很显然,一开始我完成的销量一定会比同事小得多。但渐渐地,由于我“实在”的风格,几次合作后,经销商对我越来越认可,觉得同我合作非常放心,而我做的品牌也渐渐在市场上卖火了。其实,我能够取得经销商的信任,只是因为一件很巧合的小事。记得那时有一款性价比不错的机型,但这款机型存在一个高返修率的隐患。在客户进货时,我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并且建议不要压货太多。虽然只是少量进货的试卖,但返修率已经将经销商弄得焦头烂额了。或许,正是我有悖于其他业务员的做法,让经销商非常感动。而正是这件小事,让我明白了“做渠道”与“搞推销”之间本质的不同,而更多的业务员则是用搞推销的模式来做渠道。虽然我那个“少进货”的建议让我少赚了一些工资,但在以后几年内我所得到的回报简直大到了不成比例。 随着销量的增长,这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往往会引发“砸价”的问题。他们通常会将自己不压货的机型报出低价。即使没有利润也没关系,反正他们也不是真的想卖,而会说这款手机质量不好什么的,然后再主推他们库存量大的主卖机型。我核心的经销商也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我的品牌被砸得利润很小,那么店员就没有推销的热情。 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诺基亚可以用全线开花的销售策略,毕竟很多顾客进店后就点名要这个品牌,至少没有经销商敢说诺基亚质量不好。但国产品牌不行,必须靠人来推销。事实上,很多经销商都成为国产品牌的“地包商”,其他商家都是从“地包商”那里分货。很显然,经销商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包销的品牌,而其他品牌就会沦为“砸价”的工具。如果手机没有利润,那么店员就拿不到多少利润分成。或许,我可以每天跑到卖场给店员买些冷饮讨好他们;然后在各个经销商之间周旋,尽量避免“砸价”。其实我很清楚,任何市场的参与者都是求利的。就算我做再多的事情,也只不过是表面上有所改变。而只有更高的利润,才能够转换成为店员推销的热情。最终我作了一决定:背着公司将进货门槛提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样就能够把不是真心想卖货的经销商挡在门外。 这样一来,我负责的市场渐渐变为一家经销商“独卖”,而利润对于各个环节来说都算是比较丰厚了。店员由于利润的驱动,从“要我卖”变成了“我要卖”。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仍旧让我津津乐道。我每天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甚至经销商自己去公司提货、自己派人去跑售后。那么我在干什么呢?哈哈,我在家里炒股票呀。当然,还有就是和经销商吃吃饭、蹦蹦迪、打打牌什么的,而且我们在娱乐的时候从来不聊工作上的事情。我创造了一个同事们不敢想象的奇迹:那就是别人白天“下市场”,而我是晚上“下市场”。道理很简单,白天经销商有很多事情要忙,哪有时间陪我玩呀。大家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在绝对的买方市场中,怎么会出现买家自己提货、跑售后的事情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经销商既然开店就一定是求利的。而我如果继续求利的话,那么一定会存在冲突。既然经销商求利,我就必须“错开”需求,转而追求少干活。其实,经销商也有专门的员工每天跑市区,顺便帮我跑一下并不增加成本。而对于我来说呢,把除了工资之外的所有潜在收入都贴补给经销商。这样一来,我自然可以挤出时间在家炒股票,并且最终实现与客户的双赢。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的潜在收入大多都是摆不到台面上的,但几乎所有的业务员都会钻这些空子赚点小钱。事实上,倒未必是经销商在乎我这点小钱,而是我的风格让经销商感到非常舒服、甚至是感动。毕竟,经销商请我吃吃喝喝花掉的钱,要比这些所谓的潜在收入多得多。有意思的是,在我极其懒惰的工作表现下,我的销量却反而越来越大。甚至公司领导都非常认可我的销售策略,不止一次跟我的客户承诺不会向其他经销商供货。 事实上,对于渠道类的销售工作来说,的确存在二八法则的效应。你付出20%的努力,就能够产生80%的销量。而如果你想要得到另外20%的销量,那么你就要继续付出80%的努力。客观地说,我的绝对销量在公司中只能算得上中等偏上的水平。如果是考虑当地市场占有率的话,那么我的排名就在公司名列前茅了。这是因为我负责的是一块很小的市场。当然,如果是大一些的市场,我的“独卖”策略也不可能增加太多的销量。至少我的销售策略非常适合我所在的市场特征,毕竟那是一块“手机品牌数量远远多于经销商数量”的小市场。如果我只是想教大家如何在工作上偷懒,那么我就真是够“没流儿”的啦。其实,后面发生的事情更加精彩。 或许是因为分公司总经理的私心,那时公司几乎不计代价地追求销量,而从来不考虑销量到底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为了增加销量,公司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公司派人装成顾客,到没有进货的商家处询问我们品牌的手机,从而使得经销商错估市场潜在的销量。这种策略只能够解决短期问题,而副作用就是会出现货物的积压。作为老业务的我很清楚这一点,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只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无法解决,而无法继续合作的案例。哪怕只是多年前积压下来的一两台手机没有销售出去,只要公司不给退货,经销商是不可能再继续进货的(我们公司又没有退货的机制)。退一万步说,就算手机被顺利销售出去。但只要花费的时间比经销商预计的更长,那么也会影响第二次进货的热情。 我的销售理念是,当“渠道”和“销量”发生冲突的时候,永远是舍销量、保渠道。如果我明知道某个型号的手机不好卖,那么即使经销商主动要货,我也会劝他再考虑考虑。因为我很清楚,渠道内的货如果卖不出去,将来还是给我自己“找病”。这与其他销售代表不计代价地拼命压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我追求自然销量的原因,而我所能做的就是不会因为渠道的问题而影响到自然销售而已。如果我非要违背自然销量,而刻意努力提高销量的话,恐怕即使在终端销售环节下手,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最多也只不过是我在场的时候,店员“局着”面子帮我推销一下罢了。何况我又没有分身之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另外几家分店的卖场。我从不奢望把梳子卖给和尚,这种努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无法改变根本结构的前提下,硬要改变结果同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有意思的是,那时几乎是我们这个品牌,在手机市场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其他区域的经销商看到潜在的利润,也希望成为我们品牌的“地包商”。公司的做法更是离谱,居然做出了“一个闺女,许给两婆家”的事来。你想当“地包商”没有问题,但需要进多少多少台货。还有人想当“地包商”,只要从公司大量进货也没有问题。这时我已经很清楚了,这块市场已经彻底完蛋了!虽然囤货的商家对公司非常不满,但那时我们品牌的确挺好卖的。看在钱的面子上,虽然总是向公司发泄不满,但谁也没有和公司撕破脸。 我的印象非常深,开大会的时候,总经理拼命地表扬那个区域的销售代表。与此同时,公司很看不惯我的销售思路,甚至没有点名地在会上说:业务员要以公司的利益为重,不能胳膊肘往外拐。我能怎么办呢?明知道听公司的就是死路一条,而总经理应该不会愚蠢到不知道后果,所以只能假装听不懂,并且顶着压力继续按照我的思路来运作市场。最后公司实在受不了我了,准备把我炒掉。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公司派业务经理走访我的市场。与我的客户讲明来意以后,我的客户直接说:“你就把他炒掉吧,反正我以后也不会再做你们的品牌了。”这位经销商早已成为我的好朋友,他的做法并不让我出乎意料。让我出乎意料的是,经理到另一家早已不与我们合作的经销商处,那家经销商仍旧对我评价非常高!要知道,我曾经跟这家经销商因不给他放货而发生过争执。很显然,公司立刻打消了炒掉我的念头。 事后我问我的经销商朋友:“我们经理找你谈的政策肯定是我所给不了你的。即使没有政策,现在卖我们的手机都很赚钱,你为什么如此生硬地拒绝了呢?”我的经销商朋友是这么回答我的:咱们先抛开感情不谈。我相信再来一位业务员会对我很好,甚至比你对我还要好。但问题是,他在这块市场立住了以后,一定会为了追求销量而不规矩地把货放到其他经销商那里。咱们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才把这个品牌炒起来,“钱道”都没了,我还要钱干什么呢?其实另外一家经销商对我评价很高的原因也很简单。我在解决他的售后问题时,如果能够变通一下不收费的,就免费帮他修一下。而如果是其他业务员,一定会找公司免费修完以后再找他要钱。何况,他有自己包销的品牌,不可能大量从我们公司进货。当时的这种模式应该是对他最有利的。毕竟他不会傻到花大笔资金进货,而只是为了和我的经销商斗气。事后我还在思考:如果业务经理小家子气一点,只要求他进三五台货,那么事情的发展会不会出现另一个版本呢?毕竟,他早就对我的经销商独卖赚取高额利润,而我又不给他放货不满。但当进货的权利与销量的义务挂钩以后,他的确作出了明智的选择。我真的感叹道,这就是与强者合作的乐趣。你只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绝对能够算得清楚自己的利益。 后面的事情,几乎和我预料的丝毫不差。花无百日红,公司产品线的竞争力开始下降。我的同事开始变得焦头烂额,那些曾经为了利润而忍气吞声的经销商集体爆发了。别说继续进货了,就是消化掉以前的库存都成为很大的难题。那位“以公司利益为重”的销售代表,并没有得到公司的谅解,不得不离开公司,而我们的总经理却在销量最辉煌之时调到了其他城市的分公司。由于我的渠道是完全良性的,从而继续着以前的模式。几年以后,随着手机行业的没落,分公司最终被撤消了,我也就失业了。由于我与经销商朋友多年的交情,他又帮我在其他品牌的代理商处找了份工作。总之,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干了五年以后还是得到善终了。毫无疑问,我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公司最老的一位销售代表。这五年来,作为N朝元老的我,看着一波又一波销售代表的来来走走,而我却成为了公司的一个传说。 听了我这段故事以后,大家是否能够理解道与术的区别呢?或许,你再多付出80%的努力,的确可以得到那剩下的20%销量。但这最后20%销量的获得,真的没有任何隐患吗?作为销售代表的我,本质工作只是维护渠道,剩下的事情我从来都是听天由命。或许,正是我无为的风格,才让我最终得到了善终。如果说因为我没有维护好渠道,从而使得可以销售良好的手机无法销售的话,那就是我工作上的失职。但在手机没有竞争力的时候,我“有为”地与市场对抗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不如在保证渠道良性的情况下,等待下一次品牌竞争力的春天。 客观地说,当产品线竞争力下降的时候,虽然我的绝对销量也会下降,但我的相对(其他同事的)销量却会增加。道理很简单,在产品好买的时候,更低的利润在容易推销成功的衬托下并不是一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而当产品不好卖的时候,就只能靠高利润来实现销售了。这很类似于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模式,我们似乎找不到任何开放式基金相对于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封基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快捷的交易模式,甚至还有不小的价格贴水空间。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果开放式基金的交易成本降低到封闭式基金的水平,那么销售开放式基金几乎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而现实是,开放式基金的推销者可以拿到交易成本80%到100%的佣金收入。正是这块丰厚的收入,才使得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成为可能。发现没有?靠人来推销的产品,一定是最贵的!另一个方面,经销商为了捍卫自己在当地市场“独卖”的地位,也必须在产品线没有竞争力的时候维持一个说得过去的基本销量。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绝对信任的基础之上,毕竟很少有人能够在销售火爆时兑现曾经的承诺。甚至就连分公司老总的承诺,在短期利益面前也会变得一钱不值!事实上,除了利润以外,推销我的品牌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优势。只要客户真是有心想买,那么就算再去其他商家处询价,最终仍旧只能回到曾经给他耐心讲解的店员处购买。与此相反的是,店员耐心讲解其他品牌的手机,最终很可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这或许说明,当你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时候,一定要舍弃一些现有的东西。而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舍弃的与得到的哪个更有价值? 凭我同经销商多年的交情,即使很难卖的手机,只要我开口让他进个几十台货肯定没有问题。但我在生意上从来不“卖脸儿”,因为这只能解决一两次问题,而不能够改变经销商需要追求利润、店员需要赚工资养家的本质。明明人家卖别的手机可以赚更多的钱,那么我与市场法则对抗真的有意义吗?实现良好销售的本质只在于销售者得到的高利润,而通过其他方法追求销量只会让你离本质越来越远。 大家想想看,我在工作上的成功是因为我多做了什么吗?不,完全不是!而是因为我懂得应该少做些什么!事实上,我只不过做到了诚信,以及不是什么钱都赚。大家反过来想想:如果你什么都不干,是不是一定就是诚信、以及不是什么钱都赚呢?如果非要说我多做了什么,那恐怕就是不给其他经销商放货。甚至就连唯一的经销商进货时,我有时都会建议他“少进货”。问题是,我的所作所为,似乎没有一条不是有损微观销量的!很多同事的努力表面上看是在追求更多的销量,而实际上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路全部堵死。当他们走向辉煌的同时,也就注定了他们会很快离开。 我通过经销商朋友的介绍,找到第二份工作时,同事们似乎没有人相信,我是一位化石级的老业务员,因为我似乎对于销售技巧一概不知!或许几年前我刚工作的时候,也学习过如何讨好店员、忽悠老板、在谎言中周旋的本领。但真正“得道”的我,早就把这些小儿科的雕虫小技忘得一干二净了。与此类似的是,在火爆的大牛市中,朋友聚会的饭局总会谈到如何炒股赚钱的问题。总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我却根本插不上嘴。我经常说,咱们聊点别的吧,讨论这个没有意义。为了消除无聊的尴尬,我还和他们开过这样的玩笑呢。在他们讨论到创投概念股时,我半开玩笑地问道:“什么是创投呀?是磕脑袋吗?”事实上,前半句话还真不是玩笑,那时我还真的不知道创投是什么意思。其实,我并非是不想帮助身边的朋友靠炒股赚些钱,而是我对于改变他们的核心思想根本就无能为力。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与我有本质的不同,既然问题都是不同的,那么探讨答案还有意义吗? 在我看来,道与术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求(钱)道而舍钱;另一个是求钱而舍(钱)道。在工作上,我求渠道而舍销量;在市场上,我求位置而舍钞票。因为所追求的东西不同,所以自然一个是简单的,另一个是复杂的。难道不是吗?在工作上我没有办法将我的风格与他人的风格兼容起来从而如虎添翼。同样的道理,在交易上也不行!当你用对抗之心寻找技术的时候,你找到的技术一定是复杂的;当你用顺应之心寻找技术的时候,你找到的技术一定是简单的。如果你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持续付出巨大的努力时,那么你的模式一定是没有顺应事物的本质。 在我看来,交易者的问题不是他们在成功之路上跑得不够快,而是从根本的方向上就已经错了。如果说一个人的交易理念是正确的话,那么即使采用最粗糙的武器也能获得成功;而如果一个人的交易理念是错误的话,那么他使用再精良的武器也摆脱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那么交易之道是什么呢?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只能说明你的悟性太差了。我已经说得够通俗了,是吧?我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交易者,不要在那些细枝末节上继续浪费时间,不要再去做那些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套利思维与交易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同时点上的盈亏对冲;一个是不同时点上的盈亏对冲。 ——金融帝国 在学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过程中,我必须学习很多关于套利的知识。套利的方法很多,包括跨期套利、蝶式套利、跨市套利、跨商品套利、期权套利等。套利可以设计出很多的模型,似乎对于交易而言只有套利完全具有科学的色彩。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套利思维有一个明显的可取之处。 能够影响市场未来走势的因素无穷无尽,而我们又不可能完全了解和运用这些无穷的因素。套利思维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用对冲的方式来化解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利用某一特定具有优势的因素在市场中取利。比如,跨期套利就是在回避能够左右未来涨跌的大量因素后,利用不同交割月间差价不合理的因素来获取利润。这充分体现了忽略的艺术,从而使交易者能够在完全看不懂未来走势的情况下,利用某种优势来从市场中取利。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咬死策略,它同样能够回避市场上的大量不确定性,而只从有概率优势的角度入手。比如,指数化基金就是根据经济长期必然增长,从而使得股票指数长期而言具有涨跌不对称性的概率优势入手。至于选股、中短期走势等不确定性因素完全采取“无为”的忽略艺术。从国外的基金业来看,能够跑赢指数的投资基金少于50%。并且随着运作时间的增长,能够跑赢指数的比例会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我突然想起了郭德纲的一段相声:“有什么不会的问题尽管来问我,我会拣着我会的问题来回答。”其实,交易也是别无二致的,将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对冲掉,同时对我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下注。

  • 在市场上确定性是相对的,而不确定性是绝对的。套利原理的精髓就是在于不是与不确定性对抗,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将不确定性包容。其实一位交易者的成熟过程基本上能够体现出这样的轨迹。从对不确定性的逃避到与不确性的对抗;从与不确性的对抗到对不确定性的接受;从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到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最终交易者能够超越不确定性的问题,而利用哪怕是一丝的概率优势来实现长期稳定获利。这时的交易者已经不是非要利用必须看懂市场不可的预测来实现获利。

  • 即使你强硬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你那丑陋的本能仍然会不时地出来找麻烦。要知道越复杂、越相对的约束规则,就越难以真正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金融帝国

  • 前面我已经说过,市场上20%的股票要大大强于大盘,而80%的股票要弱于大盘。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身边的股民通常没有人持有大大强于大盘的股票。我在反复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也发现了其中大部分的原理。我可以轻松地设计出选股程序,并且建立自己的股票池。股票池中股票的平均表现,通常都会比全部股票的平均表现要强劲很多。但这种选股程序只能选择出股票池,而绝对不可能指向最后实施买入的股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从股票池中挑选买入的股票时,挑选的结果仍旧会落后于整个股票池的平均水平,甚至还可能出现落后于全部股票平均水平的情况。 这是一种惊人的现象!实际操作的结果,通常都会低于概率得出的理论值。我惊讶人们这种挑选坏股票的天赋!对于交易了十年以上时间的我,仍旧无法认清其中的全部机制。股民都是抱着买入黑马的动机进行选股,而结果却是大面积地输给大盘。后来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建议新股民,不要选股,而直接买入ETF指数基金。我保证这能够让你跑赢绝大部分股民。而我在应对从股票池中选股的问题时,也不得不采用更大程度上的分散投资。对于交易而言,你包容掉的东西越多,你的战绩就会越好。当你舍弃了买入黑马的可能时,你就能得到大盘的平均升幅。如果你追求极致,那么就必须涉及更多的问题。而涉及的问题越多,你那丑陋的本能就越容易跑出来找麻烦。

  •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找到了一种能够获利的交易方法。但我并不甘心完全抛弃思考,而使用这种冰冷的规则。虽然我以这种方法作为全部交易的背景,但仍然总是想着超越!超越!再超越!回头看看这十年多的战绩,我“超越”没了数千万的利润!而这种结果,系统只不过是打击了我三次。 2001年的崩盘中,我因为忽略了一次卖出信号而亏损了将近50%;2003年我与市场赌气地追求确定性又亏损了将近50%;2006年我又在上证指数1800点时放弃了一次买入信号。就是这三次“超越”,让我丢掉了数十万(不考虑复利)。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规避这三次自作聪明的操作,恐怕我的资产将会增加数千万。没错,就是数千万,这是十倍于我现在的财富。复利效应不但可以放大我们的利润,同样也能够放大我们的错误。这或许告诉我们,曾经所犯下很小的错误,在十年以后都会放大到你难以想象的地步。如果你的亏损来自于系统,那么除了接受而别无他法。但如果你的亏损来自于背离系统的错误,那么你恐怕在十年后会“付出”无法想象的代价!无论将来我多么富有,这三次错误都让我失去了十倍于我的财富。 回想我犯过的这三次错误,第一次我找到了“学习效应”来解释;第二次我下定决心放弃确定性;第三次更悲壮,我决定放弃微观上的思考。好在让我欣慰的是,最后一笔学费交得还算划算,毕竟我从期货市场中也获得了数倍的利润。但遗憾的是,我在进入期货市场以后,仍旧丢掉了一大笔豆油的利润。否则,我在期货市场上赚取的利润,要比我在股市上丢掉的利润大得多。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除了这三次以外,我几乎都是完全按照信号操作。可能其间也成功地超越过几次,但带给我的利润(逃脱的亏损)也只不过是几万元罢了。 墨菲法则再一次应验。相信我,人类的思考在市场面前是负值的。如果人们绝对不思考,那么在随经济长期增长而不断上扬的股市中,绝对应该是获利人数多于亏损人数。这种由思考带来的“墨菲法则”的确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克罗谈投资策略》中说到,交易获利的关键在于对自身的约束。而书中讲述的一致性原则,事实上就是在暗示大家放弃微观上的思考。 我非常认同,交易系统能够获利的关键在于,必须放弃思考而坚持一致性原则。交易系统可以使能够获利的交易者获利更多,但却无法对亏损的交易者产生任何好处。请大家相信我:交易是一门朴实无华的艺术,而不是一门追求极限的艺术。交易讲究包容、低调、容忍、承担、放弃……本来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但人类的思考将其变成了负值游戏。想想看,放弃捕捉黑马你就能够与大盘同步。事实上,交易者全部的灾难,或多或少都来源于“不甘心”三个字!最后我终于并不情愿地相信:在庞大的市场面前,渺小的我真是一钱不值。 除了能够被我们找到、并且编制成为可量化系统的心理偏向以外,我们的任何本能反应仍旧是负值。简单地说,既然系统之外的本能反应是负值,那么我们就必须坚持一致性的规则。我并不反对大家思考,但这种思考应该是对系统负责的宏观思考,而不是对于微观上某笔特定交易的思考。实战中的任何疑问都需要暂时放下,而实战之后冷静下来再考虑是否应该修改系统的问题。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一定不能“就事论事”地只考虑刚发生过的交易,而是要在大尺度下进行充分的测试。

  • 环境是变化的,而越能适应过去环境的方法,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以后的环境。 ——金融帝国 交易技术上的核心思路并非很多,那么为什么学习交易会如此困难呢?如果将全部的交易技术进行分类,那么核心思路也不过就那么几种。如果你只想学习其中的一种,那么短时间内你就可以毕业。交易之路之所以漫长,在我看来,完全是因为“组合”与“优化”的不归之路。所谓优化,就是为同一核心思路的交易技术找到最佳参数和公式。所谓组合,就是将不同核心思路的交易技术融合在一起。 对于趋势跟踪系统而言,核心思想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所谓的“亏损兑现、盈利挂起”,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考虑关于参数的问题。亏损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兑现呢?或者说,趋势中的反向波动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视为反转呢?哈奇10%投资法则就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价格反向波动10%,我们就可以视为趋势的反转。或者说,用两条特定参数均线的交叉作为趋势跟踪尺度,同样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趋势跟踪系统必然会产生低正确率,甚至是“买天花板、卖地板价”的风险。几乎没有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成本,那么“高智商”的人们就想通过“优化参数”或“优化公式”来绕过这种成本。自此趋向类指标的大家族中,就不断涌现新的成员。简单的问题在完美主义者的驱动下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我也不例外,同样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希望攻克避免假信号的终极课题。在应对某次假信号,使我止损在地板价时,我发现如果指标迟钝一点,那么就能够过滤掉这种假信号。我努力地寻找假信号的过滤器,来规避这种风险。所谓过滤器,就是在指标发出后,必须符合另外的一个条件才开始操作。事实上,这种过滤器的本质,只不过是将指标参数修改得迟钝一些罢了。或者说,某参数的指标加上某过滤器,同将该指标的参数变得迟钝一些是等效的。当然,如果过滤器的思路来自于趋势之外,那又会使跟踪信号变得不必然。而我所追求的是,只要有趋势出现,那么我一定要身在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论是什么样的趋向指标,它们都只不过是对“一定程度”进行表述。甚至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趋向指标,通过参数的选择来达到相同的“敏感当量”。 当我使指标迟钝一些后,就能规避当时已经出现的假信号。但迟钝后的指标,不久仍旧会出现止损在地板价的案例。这该如何是好呢?继续添加过滤器,使指标更迟钝,或者说更难发出信号吗?再过一段时间,我在一轮趋势行情中发现:过于迟钝的参数使得“掐头去尾”后利润极其有限;而如果采用敏感一些的参数,那么将会获利丰厚。 好在我比较务实,而没有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内“狗咬尾巴”地原地转圈。我认为根据一次特定的行情来改变自己的参数是愚蠢的,而必须建立一种长期观念来解决参数的问题。我意识到,继续玩这种“参数游戏”是绝对没有出路的,当我规避了一次假信号的问题时,却可能在历史走势图上又产生原本不会出现的新问题。我不能像“学习效应”中所说的那样,在敏感与迟钝的两极间摆来摆去,而应该给我的跟踪尺度找一个固定的“家”。 根据自己长期交易的经验,以及《混沌理论》《临界》等著作给我的启发,让我意识到“敏感与迟钝的等效性原则”。越敏感的跟踪尺度就能产生越多的假信号,但同时每次假信号的成本就越小,并且在趋势行情中就越能卖在距离最高点更近的价位;而越迟钝的跟踪尺度就能产生越少的假信号,但同时每次假信号的成本就越大,并且在趋势行情中就越会卖在距离最高点更远的价位。这种结论与《混沌理论》中的“本体相似性”不谋而合,同时也与《临界》中的“能量分布法则”别无二致。 至此,我们根本无法解决趋势跟踪系统的缺陷。那么参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按照《临界》的说法,复杂的现象并不可能具有常态分布的特征,而只会符合“能量分布法则”。也就是说,无论是趋势还是调整,都不可能存在典型的幅度。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是,幅度越大的趋势、整理所能够出现的次数就越少。由此看来,市场的本质是根本就没有参数的,而我们又必须用具有参数的技术来应对没有参数的市场。进入期货市场后,我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从对市场的探索,转变为对自己内心的探索。所谓参数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于我们自身。趋势跟踪系统中的参数,根本就不是什么市场预测工具;而只不过是符合我们内心需求的资金管理工具。因为我们的环境不同、内心需求不同,所以参数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仅此而已!更忌讳亏损次数的交易者,可以选择更迟钝的尺度;更忌讳亏损幅度的交易者,可以选择更敏感的尺度;什么都忌讳的交易者,就可以离开市场了。由此看来,交易是一项很个性化的事业,选择的优劣是需要因人而异的。 在《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中,作者介绍了很多衡量系统优劣的指标。我在看来,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历史统计中,验证一种交易系统产生的战绩,但稳定性又该如何衡量呢?在我看来,衡量稳定性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验证更久远的行情走势,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第二,就是验证其他市场、其他品种的行情走势,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这就是我要说的交易系统的市场广度。在计算机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在过去数年内最佳的获利方法。但这种获利方法是否在以后还能够有效呢?市场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变化后的市场是否同样能够保持这种完美呢?在我看来,能够在越多的市场产生效果的交易系统稳定性就越好;而只为特定市场、甚至特定品种而设计的交易系统就必然无法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稳定性越好的系统就越依赖于理念;而稳定性越差的系统就越依赖于参数的优化。好的交易思想是应该在任何参数下都能有效的。如果一种交易思想只能在特定的参数下有效,那么它只可能是属于“微观规律”,并且会被市场快速淘汰。《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说的一点也没错,越是过度优化的系统就越难在未来获利。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过度优化系统参数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看来,对于一套交易系统而言,稳定性是比期望收益更为重要的一个指标。毕竟我们交易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稳定性基本上就能代表系统在未来的有效性。对过去完美,而对未来无效的交易系统,我们要他干什么? 既然这种相同核心思维下的优化游戏不能解决缺陷,那么不同核心思维下的技术组合是否能够有好的效果呢?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交易方法,交易方法也都不过是基于概率下的产物,而并不可能指向确定的结果。这是一个大家并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但如果单一交易方法能够指向确定的结果,那么我们又何苦去组合交易方法呢?如果说,交易方法是基于概率下的产物,那么有效的时候就是收入、无效的时候就是成本。请注意,我们在将不同交易方法进行叠加的同时,不但叠加了收入,同时也叠加了成本。我们将众多不完美的交易方法组合在一起可能产生完美的交易方法吗?按照“圆木桶理论”“小蝴蝶的故事”“损耗效应”,我们可以得知组合交易方法的优势,并不能得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在测试版的反馈中,我得知很多朋友仍旧坚信能够开发出双高系统。双高系统是指,正确率大于50%,与此同时赔率大于1。其实,我的本意从来就没有认为双高系统不存在,只不过是觉得对于双高系统的追求没有意义罢了。就我个人而言,即使不依赖于任何交易系统,单靠主观来交易就可以得到双高的战绩。一位想通过股市赚点钱的朋友向我寻求建议。我的答复是:要么你投资于期货市场,并且可以接受一定幅度的资金回撤;要么你就等着我告诉你股市中“千载难逢”的交易机会。不用说千载难逢,对于两三年一遇的交易机会来说,我都有很大的把握能够赚到不小的利润。我相信不单是我,很多读者也有这种能力,甚至不断亏损的交易者也具备这样的能力。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够耐得住性子,等待自己有把握的市场机会再进行交易。但为什么对于过滤交易系统的信号,更多的人却又乐此不疲呢?另一个问题是,看懂的利润我需要赚到,那么看不懂的利润我就不赚了吗? 我们可以在一套简单的系统上加入更多的过滤器,在《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中也将其称为设置滤嘴。比如,加入250日长期均线作为过滤器,均线之下忽略买入信号,均线之上忽略卖出信号。或者,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更加有效的过滤方法。问题不在于过滤以后得到的战绩输出是否能够达到双高要求,而在于我们过滤出去的交易机会是否也能够使我们实现利润。哪怕这种利润并非十分可观,但我们又有什么必要放弃这些利润呢?毕竟,当你连续不间断地跟踪某合约的时候,即使你过滤掉了某个信号,闲置的资金也不可能挪作他用。因为也许明天就出现一个你需要执行的信号。 我们可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是追求最大的利润,而不是最大的利润率。那么只要是边际利润大于边际成本的话,企业就应该继续生产。对于一家手机店而言,可以销售手机、手机卡、充电器等等周边配套产品。当然,他们各自的利润率是不同的。甚至有的产品根本就不赚什么钱,而只是为了丰富产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尽量多的潜在客户。请注意,上述几类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并不存在任何冲突的可能性。难道店铺的老板应该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而将利润率低的产品下架吗?这或许让大家觉得可笑,但想象一下过滤信号的问题,大家还会觉得可笑吗? 如果一套交易系统一年可以产生10笔交易,同时4笔交易可以各自获得5元,而6笔交易各自会产生1元的亏损。你真的有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中4笔亏损交易、以及1笔获利交易过滤出去吗?虽然这样你的正确率提高到60%,但你实际上却少赚了一元钱。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多的过滤会让系统变得更加不稳定。如果你完全不进行过滤的话,就可以保证只要有趋势产生,你则必然身在其中。甚至还可以编制出一种趋势跟踪指数,并且研究这种指数的波动规律,从而运用于更高效的资金配置。虽然我没有办法证明,但我也能够感觉到市场中趋势特征与整理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比如,整理的时间越长,就更容易产生大趋势。或者说,上下整理的次数越多,就越说明整理很可能即将完结。如果说趋势与整理存在某种相关性,那么这种相关性带来的稳定性甚至能够超越系统测试。比如说,趋势跟踪系统出现大亏损之前,往往都对应着非常快速的获利。这是一个明显的盈亏分布规律,但靠单纯的系统测试却无法发现这一点。很显然,虽然是相同的正确率与赔率,但趋势跟踪的盈亏分布,很可能与“抽球游戏”完全不同。 我相信,对于某单一核心思路的交易系统来说。边际利润永远大于边际成本,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特定的信号。《海龟交易法则》中的统计似乎也在告诉我们,简单的双均线系统往往会有更好的表现,而更加复杂的系统并没有期望中的好效果。还是那句话,趋势跟踪形成的大赔率,在不断地嘲笑那些小亏损的同时,也在嘲笑我们规避亏损的努力。 如果希望开发一种双核心思路的交易系统的话,那么这实际上就等于是在使用两套不同的交易系统。两套交易系统在获利上,注定其中的一套没有交易价值,但或许获利小的那套系统存在分散价值。如果两套系统的成本付出期是不相关的、甚至是负相关的话,那么可以通过资金管理打造出更加平滑的系统。遗憾的是,我至今还没有找到趋势跟踪理念之外,其他可行的交易理念。我并不否定其他人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但还是建议将其视为两套简单的系统。如果实际证实其中一套系统不具备正期望收益,那么还是忘了这个主意吧。 测试版的另一个反馈是,很多朋友并不认同参数的敏感与迟钝具有等效原则。关于这个问题,我无法通过大量的测试来证明什么。但我曾经看到过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网友推荐给我的美国股市测试图。这幅测试图非常形象,用X轴和Y轴代表两个均线的参数,而用颜色表示测试后得到的收益水平。我无法考证这幅测试图的出处,但表达的结果与我的感受基本相同。该图总共分为三组,并且每十年做为一组。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中统计出的最佳参数并非固定,而是不断地向右上角漂移。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趋势跟踪的最佳参数在逐渐趋于迟钝。如果我们对中国股市进行简单的测试,也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这种现象或许说明,趋势跟踪的进入门槛将会越来越高,而收益率水平可能会不断下降。最低限度,这种统计似乎也证明了,并不存在某种特殊的最优数值。 质疑敏感与迟钝等效原则的另一个理由是:如果本体相似性是存在的话,那么适用于周线级别的趋势跟踪系统,同样也应该适应于日内级别。而事实上,我对日内的波动几乎完全无能为力。我曾经也因为这个理由而质疑过“本体相似性”,但后来我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一些线索。日内波动在趋势出现时,往往滑移差价会突然变得巨大。如果你的交易手数稍微大一些,成交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巨大的滑移差价再加上手续费,很可能已经大于趋势跟踪系统所能够带来的利润。或许,杰西·利物默的日内交易在空中号子中能够获利,但在真实的市场中却只能亏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唯一解释只可能是滑移差价,而只有顺势交易对这一点才更加敏感。我猜测,杰西·利物默也许仍旧使用曾经在空中号子的交易策略,只不过是把交易尺度转换为更大的级别。通常来说,让一个人彻底改变他的交易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让我做整理交易,那么一定会表现得极其不自然。

  • 交易系统的本质并不深奥、也不神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很类似于减肥或者戒酒。当我们意识到生活中某些不好的习惯需要改正时,就必须靠制定一些纪律来约束坏习惯。很显然,越简单的纪律其可操作性就越强。否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将纪律变通,从而多吃饭,或者多喝酒。对于交易也是同样的道理,越具有弹性的系统,就越难约束好自己的本能。 交易系统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但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对于我的系统而言,就是一套简单的双均线系统,但使用起来效果却很不错。说实话,本人的交易系统并非是有意开发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实战而磨合出来的。当我在交易中遇到某个不能接受的问题时,就会思考解决之道。请注意,为了解决一个老问题的同时,必然会增加一些新问题。总之,问题是永远都解决不完的,从而探索的终点必将是我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缺陷。有的时候,转了一个大圈子后发现,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是我必须接受的问题!而其他的方法,只不过把这种缺陷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的缺陷罢了,甚至后者的缺陷更加难以接受。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大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发现更多的等效性原则,从而使交易系统不得不又回到原点。

  • 也许实践真的是成熟起来的唯一方法!不过阅读优秀的书籍能够加速我们的成熟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对于趋势跟踪者而言,我们不怕上涨也不怕下跌,甚至我们连整理都不怕。毕竟小的整理能够被我们所包容,大的整理能够让我们实现利润。请注意,我们怕的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整理! ——金融帝国

  • 昆虫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趋势跟踪系统,这绝对是完全平淡无奇的东西。我们永远在期货合约中保持自己的位置,简单地说就是:一定程度的上涨就平空翻多;一定程度的下跌就平多翻空;而无论是继续上涨还是下跌都必须无条件持仓。所谓“一定程度”的确定就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参数。在我看来,只要能够包容隔夜跳空风险的跟踪尺度都是可行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跟踪方法需要直观,而不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对于敏感程度而言,就完全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了。

  • 风险控制采用大面积分散策略。这样一来我就完全依赖概率优势,而不是任何特定的行情。我相信,如果我(的方法)是对的,那么十个我也是对的。这种大面积分散策略充分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由于抛弃了思考,以及不依赖任何特定行情,所以该系统的稳定性绝佳。毕竟,能够使资金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偶然事件,并不太可能同时发生。理论上来讲,分散得越广效果就越好。我们可以将资金分配在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并且在各自市场的品种内再进行更细致的分散。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易系统的本质就在于相信技术指标。这种包容缺陷、宏观评价、尊重技术的宝贵思想确实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在我看来,交易系统的精髓不在于“系统”,而在于“交易”。也就是说,交易行为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系统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交易者的自身状态。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大家,本人的系统就是单一的、常用的技术指标,但这与实现稳定获利并没有丝毫的矛盾之处。

  • 我们假设有两位交易者,他们分别是A和B。其中,A对上涨指数ETF(当然这只是假设)进行跟踪;B将资金(按照权重)分散到几百支不同的个股上进行

  • 相信我,当你能够在期货市场上得到稳定性,那么你就可以变通地得到你想要的一切。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而我觉得,给我足够多的非相关品种,那么我将能够把资金曲线拉成直线。当然把资金曲线拉成直线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金融市场上严格意义的不相关品种是不存在的。甚至在极端行情面前,通常不相关的品种也会出现明显的联动,那么我们就绝对不能在确定仓位时忽略了谨慎性原则。

  • 学会炒股获利并不困难,只不过需要学会三件事情:敢赢(敢于长时间持有获利筹码)、敢输(敢于果断的进行止损)、敢等(在没有获利机会的市场阶段什么都不做)。要知道,学习这三件事情的难度是逐级递增的,而学会等待恐怕是最为困难的事情。对交易没有热情的人,往往难以付出足够的精力来学习交易;而对交易有足够热情的人,往往更加难以学会等待。

  • 现实中更多受过教育的人则是靠“被灌输的观念”来回答问题。这些人的头脑中被灌输了太多“无需论证的公理”,而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所谓的公理是否真的有效。比如说,“业绩好的股票会上涨”似乎也能够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无需论证的公理。在我刚进入股票市场的时候,同样也是将此视为一种公理,而并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事实上,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机制。如果绩优股相对于绩差股真的具有更大的上涨潜力,那么必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买入绩优股而抛售绩差股。这样一来市场机制就会通过价格的变化,使它们未来的上涨潜力出现一种平衡。很显然,我成为了这种无效公理的受害者,而多年以后才让我不得不反思这个问题。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存在更多无效的公理。遗憾的是,市场上约定俗成的公理,我们用简单的逻辑就可以推翻。而在现实中即使是更加明显的无效公理,也很难用清晰的逻辑说服别人,甚至思考这种公理本身就有一种类似于亵渎神灵的压力。

  • 随着电脑与软件的发展,像“高频交易”这样的模式在十年前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听到一些专门玩软件测试的朋友给我讲过的一些奇闻异事,我甚至有一种自己早已落伍的感觉。当然,我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并不具有发言权,这里就不过多讲述了。但我仍旧感到,如果市场中有大量的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更加先进的电脑,机械而冰冷地寻找市场波动中的偏向,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说我的信念来自于多年交易形成的经验,那么电脑狂人对于数据的信念似乎可以跳过我所经历过的必然阶段。或许,他们的努力已经很类似于寻找游戏中Bug(缺陷)的行为,而金融市场只不过是一场大型的网络游戏。

  • 从对美国股市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趋势跟踪的最佳参数在大尺度上不断向迟钝漂移。凭我的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1995年以前股票市场的最佳参数应该是10日均线;2000年之前的最佳参数应该是30日均线;从2000年至今的最佳参数应该是60日均线。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那种完全无噪声的趋势来说,现在趋势跟踪的成本随着趋势噪声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相信,趋势跟踪系统所产生的收益都呈现一种衰竭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越是成熟的市场,趋势特征就越弱。

  • 2008年的底部区域时,我的确做了两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件是在没有发出买入信号之前就通过信心十足的主观判断实现了战略性建仓;另一件就是鼓动身边的好朋友跟着我一起去勇抄股市大底。或许正是这种自负的主观判断,为我最终在调整中仓皇而逃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如果我坚持按照系统来应对股票市场,那么我能够获得的利润将要多上几倍!预测还是不预测,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大家来思考吧。

  • 在大熊市中不要有过多的奢望,逢高减磅是永恒的真理

  • 大部分股民有采用复杂炒股方法的倾向。我所说的这种复杂同生物的生存方式一样。为了达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而使用一种非常复杂的方法。如果想想生物复杂化的本能,也就能够理解人类为什么要追求复杂了。这种复杂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但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你现在采用单细胞式的简单方法就能适应市场环境而实现获利的话,那么你还有必要,通过“试错”把你的炒股方法在你的有生之年,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类吗?并不是每一个物种都能成功地进化到人这样复杂的生物,而其中为了复杂而淘汰的物种也许真的不计其数。像上面的那种肝片吸虫,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它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不把话题扯远,我们继续说炒股。人类真的有把简单事情变复杂的天赋。很多人炒股就是在不断追求高难度动作。有的时候我在想,股民来到股市上是为了获利,还是为了追求成就感?股民们采用了越来越多的分析方法,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却不会真的尊重其中任何一种方法。我个人觉得,一位股民成熟的第一部分是在不断学习方法,而同时又在不断忽视方法;而股民成熟的第二部分是不断忽略方法,而同时又在不断学会尊重方法。事实上,我现在炒股考虑的问题比5年前要少得多。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尊重方法。只有你尊重一种方法的时候,这种方法才会同样尊重你。我见过很多股民说:“我看空大盘,因为大盘已经跌破x日均线。”好,我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对于大盘每一次跌破x日均线时,都会进行空仓操作?没有!不可能这样!你总是对待一种方法呼来喝去,那么我可以想象这种方法会如何对待你。有意思的是,当你用x日均线作为机械的买卖信号时,并且通过真实的历史走势来检验这种方法的效果时,你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简单的方法是一种可以获利的方法,至少比你过去几年的实际战绩要好很多。也许对待炒股方法也要做到,宽容地接受弊端。什么叫选择,选择就是权衡利弊。如果一种方法只有利而没有弊,那么你还用选择吗? 如果你学会尊重方法,那么你的策略就不可能复杂。为什么呢?如果你的方法,或者说策略中的设置超过5个,并且你又能够绝对遵守这些规则的话,那么你根本就会寸步难行。矛盾总会不断发生,对吧?以前关于复杂和简单的话题我谈论过很多,这里我不想再过多浪费时间。能够跟踪趋势已经是高手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高难度动作呢?难道卖在天花板或者买在地板上的操作,真的那么具有诱惑力吗?我相信一位股民如果越成熟,那么谈论股票时的话题就会越少。而我见过很多股民滔滔不绝地说着股票,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大环境,再到公司的基本面,还有趋势分析、阻力位、支撑位等。我感觉真的是一脑袋糨子,思维根本就是混乱不清的。事实上,除非你进行原因的筛选,否则不可能挑选的原因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新股民还有一种倾向,你听,某某股票,**7.6元、7.42元,***6.38元……听得我头疼,根本就是“棒槌”嘛。记住,我们来股市不是为了做秀、不是为了戴上光环、不是为了让人羡慕、不是为了追求成就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不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癖好……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利!

  • 有很多生物生存与股民炒股类似的地方。比如,生物预测环境的变化吗?事实上是预测的,生物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物根据千百万年的自然规律慢慢形成自己的预测机制。但生物同样有更多的适应性,比如大棚里的植物。它们在本应该凋零的时候,却因为环境的适合而继续生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大盘“本应该”见顶,但却依然强劲的升势中继续持有一段时间呢?生物早就学会了在冬季冬眠,而股民依然在中期熊市中与市场抗争;生物早就学会了抓住合适的时机快速发展自己(沙漠中的降雨过后,各种物种是多么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来繁衍后代),而股民却在反复浪费牛市中的机会成本。生物早就学会了“善败者不亡”的道理,而培养出惊人的适应环境(随环境而改变)的能力。它们的生存方法是那么富有弹性,而不会坚持自己的道理而与自然抗争。遗憾的是,股民还不能形成弹性的方式来应对股市的变化,总是奢望自己更聪明地预测市场。

  • 我们可以对历史上的整理泥潭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惊人的规律:2007年的整理阶段中,豆油走出了大幅上涨的走势,玉米走出了大幅下跌走势;2008年的整理阶段中,燃料油走出了大幅上涨的走势,锌走出了大幅下跌的走势。我在期货市场上没有更多的经历,找不出更多的案例来支持这种结论。但如果回到股市上,那么十几年来上证指数的每一次整理行情中,都会有大幅上涨和大幅下跌的板块。很显然,整体的平静与个体的惊涛骇浪并不矛盾。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次整理泥潭中,我既没有跟踪燃料油,也没有跟踪锌!即使这样,我的资金仍旧走出了小幅度的走高。

  • 事实上,整理行情真的并不可怕,我们每位趋势跟踪者都应该信心十足地笑对整理。只要我们分散得足够广泛,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下来。我们最终会必然地享受到属于我们的趋势利润!

  • 当我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时,我已经能够感到一种幸福。交易能够给我最大的价值,莫过于不用带着面具的生活。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绝对地我行我素。虽然我还是为了混入人群而不得不去工作,但我还是希望在拥有了交易利润以后,可以有资格不再去出卖任何东西。我始终觉得,有资格拥有的人,一定是能够放得下的。如果对于交易的研究让我“钻得进去、但爬不出来”的话,那么我就并不能算作交易上的成功者。如何能够让自己活得开心,恐怕将是我的下一个课题。

幻觉, 成熟
home
github
archiv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