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财报笔记

on under 炒股
2 minute read
  • 财务只是一种语言,但是这个语言描述的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学习财务知识,需要带着看企业的目的,而不能陷入会计数字,将数字与它所描述的企业割裂开来.一旦你把财务数据当作向你讲述企业运营状况的语言,你将发现财务数据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浅显易懂.

  • 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求企业做三张报表,而且都是这三张财务报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干什么的?只有搞清楚财务报表为什么存在,才能回答上述问题. 人们之所以做财务报表,是希望用它来描述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一个企业都会从事哪些经济活动呢? 首先是经营活动.什么叫经营活动?比如说一个企业需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回收货款,这些企业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叫经营活动. 一般公司所从事的第二件事叫投资活动.什么是投资活动?如果一个企业想到一个新的地区去开展业务,想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或者想设计生产出一个新产品,都需要进行投资. 第三件事叫融资活动.在经营和投资的过程当中,只要这家公司缺钱了,它就必须到银行去借钱,或者找别人来投资自己,这就叫融资活动. 虽然一个企业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每天可能会产生很多的交易,一年甚至会达成成千上万项交易,但是在会计看来,企业一辈子其实只做了三件事:经营、投资和融资.

  • 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无论它从事什么业务,无论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把它的日常经济活动抽象成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从现金开始,转了一圈又回到现金的过程.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整个过程当中,经营、投资、融资三项活动始终在不断地交替进行.

  • 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都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各项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是按照它们各自转换为现金的速度来排序的. 货币资金为什么被排在第一位?因为货币资金本来就是钱,它不用变就已经是钱了.应收账款只要能收回来就能变成钱,所以它排在第二位.存货需要把它变成应收账款,然后才能变成现金,所以它一定排在应收账款之后.所以说,这些资产都是按照它变为现金的速度来排列的.

  • 与历史成本相对的,用当前的市场价格来计价的,会计们把它称作”公允价值”.如果一个东西的市场价格全世界都看得到,没有任何争议,它就可以用公允价值来计价. 公允价值/公允市价/公允价格(Fair Value):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除金融资产外,房地产也具有这种特征,因为房地产的交易也非常活跃,这使得它们的市场价格比较客观、透明,但只有一种房地产也能允许按照公允价值计算,那就是投资性房地产,即用作出租或出售使用的房地产,企业自己的办公楼、厂房等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也就是说,除了金融资产与房地产之外,所有的大多数资产都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价.

  • 历史成本这四个字非常简单,但别因为它简单就瞧不起它.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否正确理解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曾经有一家上市公司,因为连年亏损,大股东准备出售公司的股权.这个时候,恰巧有公司想要收购它,于是这家公司全方位地了解了它的资产. 这家公司的报表上有一项金额为6亿元的资产.这家公司解释说,它们旗下有一家采用”林浆纸一体化”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造纸企业,就是自己种树,自己生产纸浆,最后再把纸浆造成纸. 种树需要在什么地方花钱呢?首先要有地,然后要买树苗,还需要进行后期维护,在这些支出中,买地的金额无疑最为庞大. 事实上,中国政府是很支持这种投资项目的,它们经常将这些地块无偿划拨给企业.那你一定会非常奇怪,如果只是买树苗和后期维护的花费,6个亿到底会种出多少树来? 事后,这个财务总监坦白说,种树其实只花了3000万元,其他5.7亿元都是虚增资产. 如果收购方收购一家公司,却没发现这家公司的资产中有5.7亿元是虚增资产,那会造成什么后果?毫无疑问,收购方会白给人家5.7个亿. 其实,要发现这5.7亿元的虚增资产一点也不难,如果你对历史成本的概念足够了解,就会发现6亿这个数字非常可疑.因为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只有花了的钱才能记在账上.这是历史成本的第一层含义.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公司把自己的一项资产卖出去了,过了一个星期,它又把它买回来了.这家公司的老板可没有笨到给自己找麻烦,他显然另有目的. 这是因为,在历史成本计价体系之下,只要没有新的交易发生,资产的价值只能减少不能增加(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而这家企业重新买回已经卖掉的资产,就可以按照买回交易中的价格重新记录资产的价值.可见,在历史成本的计价体系下,增加资产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发生一个新的交易,这是历史成本原则的第二层含义.

  • 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在一份资产负债表中,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合计.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非流动负债(Non-current Liabilities):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非流动负债的主要项目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

  • 在股东权益里一共有四个项目,分别是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股东权益(Shareholder’s Equity):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也称为净资产.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资本.

  • 股本和资本公积都是从外面拿进来的,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里面留下来的.为什么股东从外面投进公司一笔钱,还要分股本和资本公积两个项目来计算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股本的概念说起.其实,”股本”这一名称还有待商榷:如果这是一张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那这个项目的确是叫作”股本”;但如果这只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那这个项目就得被称作”实收资本”.但无论是股本还是实收资本,其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在中国,股本必须等于注册资本.当股东实际投入的资金比注册资本多,那多出来的这块,就是所谓的资本公积. 股本(Capital Stock):股东在公司中所占的权益,多用于指股票. 不是每一家公司都一定有资本公积,但有一种公司却一定有,这就是上市公司.比如说,小明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发行了1亿股的股票.假设每股的面值是1块钱,那就意味着这1亿股对应着1个亿的股本,如果每股售价为20块,那就相当于筹集了20亿资金.在这20亿的资金里,只有1个亿是股本,剩下的19亿就是资本公积,这就是资本公积的概念. 那么,非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是怎么产生的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小张打算投资小黄的公司,投资之后,小张和小黄各占公司50%的股份.在小黄刚刚创立公司的时候,他投入了100万元,那么,为了获取和小黄相同的股权比例,小张是否也要投入100万元?显然不是.经过多年的经营,小黄的公司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和资本,为了获得该公司50%的股权,小张可能要投入500万元.OK,那问题也来了,小黄和小张的股权比例是5∶5,而不是1∶5,这一点要如何展现在财务报表里呢? 于是,会计们将小黄投入的100万元当作股本,将小张投入的500万元中的100万元也当作股本,而剩下的400万元则被放入资本公积里.也就是说,当公司有多个股东的时候,不是以他们的投资额来确定股权比例,而是以他们在股本中所占的比例确定股权比例.值得说明的是,放在资本公司的400万元可不是小张独有的,它是所有股东共有的.也就是说,小张拥有400万元资本公积中的200万元,小黄也同样拥有200万元.换句话说,小张刚刚投进来的500万元,瞬间就变成了300万元,小张也因此损失了200万元.真是奇怪了,既然如此,小张为什么还要做这赔本的买卖呢?显然在小张看来,只要丢掉这200万元,就能换来小黄公司50%的股权,相当值得.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未来收益看好的前提之下.

  • 股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在中国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在中国,股本金额就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这就意味着,股本的总额体现了这个公司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上限,而股本的组成则确定了多个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股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

  • 资本公积(Additional Paid-in Capital):企业收到的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所占份额,以及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 股本和资本公积是股东从外面拿进来的钱,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里面留下来的钱. 公司并没有把自己赚到的所有钱都分给股东,还留下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也被放在两个项目里来计算,一个项目是盈余公积,另一个项目是未分配利润.简单说来,盈余公积是法律不让我们分配的利润,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自己不想分的利润. 这又奇怪了,法律为什么不让企业分配这部分利润,而企业又为什么不把利润都分给自己的股东呢? 中国的公司法规定,一个公司有了盈利之后,必须留存至少10%作盈余公积.那也就是说,如果小黄的公司今年赚了1000万元,那就必须将至少100万元当作盈余公积.用作盈余公积的100万元是不能被分配的,而剩下的900万元,股东则可以自由分配. 当然,盈余公积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能没有这个规定. 盈余公积(Surplus Zeserve):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这个时候,小黄和小张就决定对剩余的900万元盈利做一个规划:由于公司明年打算做一个投资,需要一些钱,所以他们决定留下一些利润,只分掉其中的300万元,而将剩余的600万元用于明年的投资.这剩余的600万元就是所谓的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Retained Earnings):企业未作分配的利润.它在以后年度可继续进行分配,在未进行分配之前,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 一个公司必须给银行还了债、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才能把剩下来的东西分给股东,这叫作股东的”剩余求偿权”.一家公司经营得好,它的资产就会升值,反之就会减值.可银行不会说,”哎呀,你这公司经营得不错,多还点钱给我吧”;税务局也不会说,”你们公司今年挺困难的,还债的时候就不要还那么多了”.一家公司要还给供应商、员工、银行和税务局的负债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升值抑或是贬值的那部分资产都归股东所有,由股东承担. 所以说,到底什么是股东的剩余求偿权?这意味着股东才是这家公司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在这家公司还了银行的贷款、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股东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 由于股东是公司里最后一个拿走自己利益的人,所以经营一家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股东赚钱.

  • 你在一家电子产品专营店里看中了一台价值1万元的电脑,但是要把电脑拿走,你除了需要支付这1万元以外,还需要支付1700元的增值税.消费者为获得商品必须额外支付增值税,因此,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一种税收成本. 增值税(Value-added Tax):一种销售税,是消费者承担的税费,属累退税,是基于商品或服务的增值而征税的一种间接税,增值税征收通常包括生产、流通或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基于增值额或价差为计税依据的中性税种. 营业税由经营者承担,增值税由消费者承担,因此,在经营者的利润表中,只能出现营业税税收成本,而不会出现增值税税收成本. 虽说增值税是消费者承担的,可是作为消费者,我们从来没有去税务局缴纳过增值税啊,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已经把税金交给了卖方;卖方也已经替税务局从消费者这里收了税,因此,他有义务将收到的那1700元钱上缴税务局.也就是说,这笔钱从交到卖方手上的这一刻起,就不属于他,而注定是要付给税务局的,那么,这笔钱算什么呢?是负债.所以我们说,增值税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交税金这一项目中.

  • 大部分资产是按历史成本来计价的,如果资产发生了减值的话,就需要扣除这部分减值,利润也会相应受到影响.这便是”资产减值损失”. 而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价的,倘若某项资产当前时刻的价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元,那这5元便是该项资产一年来的收益.倘若该资产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获得收益,反倒减值5元,那该公司便产生了5元的损失.这种收益或损失,便被称作”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投资收益=企业的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重大特点:它们都跟经营活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且它们都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也正因为如此,营业外收入通常都显得不那么靠谱. 小黄的公司和林磊的公司去年都赚了1000万元,小张的公司要选择两家公司中的一家投资.在仔细查看了两家公司的利润表之后,小张发现:小黄公司所获得的1000万元利润之中,有900万元来自营业利润,100万元来自营业外收入;而林磊的公司却恰恰相反,其收入只有100万元来自营业收入,剩余900万元都来自营业外收入.鉴于林磊公司的盈利都来自一些不可持续的项目,小张认为不出意外的话,明年肯定是小黄的公司利润更高,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投资了小黄的公司.

  • 有的公司还会有汇兑损益.比如说,林磊经营的外贸公司有大量出口业务,当收入美元之后,它必须将其兑换为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汇率不断发生变化,林磊的公司就难免产生汇兑损益.

  • 净利润(Net Profit):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以后公司的利润留存,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 利润表告诉企业它是否赚了钱、在哪里赚的这两个信息.此外,利润表将可持续的营业利润与不可持续的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分别展示,又可以帮助企业推断出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益.因此,利润表实际上有两个作用,即它不仅告诉企业,你现在赚了多少钱、这些钱是从哪里赚的,还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自己未来的盈利状况.

  •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的概念,而利润表则是一个时段的概念.比如说,利润表上显示出,企业获得了100万元净利润,这绝不是说企业在制表的瞬间突然搞到了100万元,而是说在过去一段时间,企业一共赚了100万元. 因此,如果说资产负债表是给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拍了一张照片的话,那么利润表就是给这家公司的盈利状况录了一段视频.

  • 有人说,仅仅扩大产量而不扩大销量,可以增加毛利润.毛利润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那么,不扩大销量,营业收入没有增加,利润自然也不会增加,这句话显然是错误的.但为什么有人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 晖平的公司去年生产1000件产品一共产生了1000万元的固定成本和1000万元的变动成本,生产成本总额达到了2000万元.这笔生产成本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当中的存货一项中.随后,晖平把这1000件产品全部都卖掉了,这也意味着这项价值2000万元的存货已经全部转化为利润表当中的营业成本. 今年,晖平的公司生产了2000件产品,产生了2000万元的变动成本;此外,由于固定成本不受产品产量的限制,因而晖平的公司今年依旧产生了1000万元的固定成本.可遗憾的是,晖平的公司今年错误地预测了市场,它只卖掉了1000件产品.因此,会有50%的生产成本随着产品的销售而进入利润表的营业成本当中,剩下50%的成本则仍然保留在存货里.也就是说,晖平的公司今年会产生1500万元的存货和1500万元的营业成本. 大家仔细看一看,这家公司呈现的不就是”仅仅扩大产量而不扩大销量”的情况吗?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晖平公司的毛利润是否会增加. 去年和今年两年,晖平公司销售产品的总量是一样的,倘若产品的售价也没有发生变化,其营业收入便是完全相等的.两年的营业成本则分别是2000万元和1500万元,因此,今年的毛利润会比去年的毛利润多了500万元. 真是奇了怪了,仅扩大生产而不扩大销售,毛利润居然真的增加了,这是怎么回事?奥妙就在固定成本上.由于在第二年,等额的固定成本被摊在2000件而不是1000件产品上,所以当只有一半产品被卖掉的时候,也就只有一半的固定成本进入营业成本中.营业成本减少,毛利润自然就提高了. 问题来了:如果一家企业的毛利润增加,这通常意味着这家企业的业绩提升了,效益变好了;可晖平的公司干了什么呢?它错误地预测了市场,过多地生产了产品,结果造成了产品积压.也就是说,当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财务报表反而变得更好看了.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毛利润增加看成业绩提升的表现.事实上,毛利润的提升不一定由业绩提升引起,还有可能是因为产成品库存增加.如果产成品库存积压的同时,毛利润也提升了,那么这个毛利润的提升其实是不可信的.这种现象在高固定成本的重资产行业会格外突出. 同样,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发生了毛利润减少和产品库存减少的情况,那么,这个毛利润的减少也不是真实的.因为如果卖掉了去年的库存,就会有去年的生产成本转化为今年的营业成本,今年的毛利润也就少了.但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减少库存无疑是大大的好事.

  • 有一些资产,比如广告创造的品牌价值、企业自我研发成功的技术,根本就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得到评估!这就使得这些资产成了”表外资产”.它们确实存在并且有价值,但是由于上面说到的原因,它们在报表上没有体现.而另一方面,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又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就是利用这一点进行了一些交易,比如将表外无形资产授权他人使用、转让他人,或者作价投资,并且通过影响交易定价实现一些特殊目的.

  • 表外资产(off Balance Sheet Asset):一般是按会计准则(GAAP)容许的会计技巧,企业将旗下一些资产,包括子公司、贷款、衍生工具等置于此项,以降低公司债务与资本比率;表外资产无须列于资产负债表内,但要在财务报告以注释形式列明.研发投入、组织建设、品牌渠道等都属于表外资产.

  • 资产负债表表示了一个时间点的概念,而利润表则是一张反映时间段的报表.比如,今天早上10点的时候,飘飘的兜里有100元钱,那这笔钱就会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里;而飘飘这个月辛苦工作赚了1000元,这1000元将会被记录在利润表里.

  • 这就是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最直接、最表面的联系了——利润表当中的一部分利润有可能被归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这一项,未分配利润将两张表联系在一起.

  • 现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 现金流量表,实际上就是对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按照公司从事的经营、投资和融资三项活动进行分类的描述.

  • 企业当然最希望现金大多从经营活动流入,因为源自经营活动的流入一般是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流出中,企业最喜欢的是投资,因为投资的现金流出很可能在某一日创造出收益.这就是为什么在了解现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之外,还必须了解增减变化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需要一张现金流量表的原因.

  • 现金流量表向我们展示了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增减变化的原因.

  • 不同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是站在风险的角度,揭示企业的风险状况和持续经营的能力. 的确如此,这三张报表实际上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在第一个维度上,现金流量表描述了一家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即所谓风险的视角;在第二个维度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则展示了倘若这家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它将是什么样子——有多少家底,又有多少收益——即所谓收益的视角. 要了解一家企业,这两个维度缺一不可,企业需要在这两个维度之下全面了解自己的经营、投资、融资状况.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都需要三张报表,而且一定是这三张报表的原因.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完整地、不多不少地描述了一家公司的所有经济活动.

  • 既然三张报表各有各的侧重点,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地描述企业的状况,我们就会想到,不同的财务报表其实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企业作不同的决策时,或许会侧重从不同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 比如说,如果现在这家公司要去银行贷款,银行一定会全神贯注地盯着它的现金流量表.奇了怪了,为什么是现金流量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 有人说,因为资产负债表毫无保留地泄露了这家公司的家底,也就因此预示了这家公司有无还债的能力以及还不起钱时可以用来抵债的资产. 似乎有点道理,但这么说的人实际上误解了银行的”真心”.银行从来都不希望企业还不起钱,也不希望看到任何一家企业通过变卖自己的资产来还债,它希望企业手头永远有大量的现金.在这个角度上,银行最关心的当然是现金流量表,而非资产负债表. 那么投资者呢,他们更关注哪张报表?投资者最关心企业的收益,但他们关心的是未来的而非过去的或者现在的收益.到底是哪张财务报表最能展现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呢? 答案是利润表.因为利润表将可持续的利润(经营利润)和不可持续的利润(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汇兑损益)分别列示,不仅能展示企业现在赚了多少钱,还能使读报表的人形成对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所以,如果一个投资者想知道这家企业未来的盈利状况如何,就应该求助于利润表. 现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每天都有很多兼并收购的行为发生.现在,小张的公司也要去收购另一家公司了,它应该最关注那家公司的哪一张财务报表呢? 有人说,那一定是利润表了,因为收购也是为了赚钱啊.但是,一旦这家企业被收购,它的经营情况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那它的利润肯定不会延续原先的发展趋势,利润表也就不能如实反映这种趋势了. 同样的道理,现金流量表也”阵亡”了,它不一定能帮助小张的公司预测这家公司未来的现金收益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买东西时总要先搞清楚这件东西是什么、有什么功能,购买一家公司当然更是如此.用会计的语言说,我们买公司是买了资产、负债,还是股东权益呢?如果你认为是资产,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购买一家公司相当于购买了它的股东权益,因为收购使你取代了原有股东而成为这个公司的新股东,所以你买下的是股东权益.既然成为这家公司的新股东,显然,你最该关注股东权益,而关注股东权益当然就要关注资产负债表了. 由于”股东权益=资产-负债”永恒成立,购买股东权益也就意味着同时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购买资产也就罢了,购买负债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行为,可不是嘛,谁会购买负债啊?可实际上,收购公司时你就买了那家公司的负债.不用花钱就能获得一家公司,就是所谓的零成本收购,显然是痴人说梦,除非……除非购买者还同时承担了这家公司的所有负债.

  • 在购买一家公司的时候,你一定会担心,要购买的这家公司是不是用了各种方式伪装自己,把自己”装扮”得牛气十足——资产很多,但负债却很少.因此,资产和负债都是风险,资产是一种被高估的风险,而负债是一种被低估的风险.为了绕开风险,你找了一家专业机构,让它一项一项地评估这家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你以为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不是.评估结果可以使你看清企业的资产,但却并不能如实地反映负债. 这家公司那个奸猾的老总向你耍了一个大花招——这家公司实际上欠了50笔债务,但它却只向你通报了30笔,而隐藏了其余20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找专业机构把已知的30笔负债都搞清楚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仍然不知道另外20笔债务的存在. 因此,在兼并过程中,资产和负债这两种风险,究竟哪个更难控制呢?显然是负债.低估的风险相对更不可控,一旦被兼并者的财务报表隐瞒了一些负债,兼并者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当然,造成负债没有出现在报表上的原因多种多样,或有负债的存在便是其一.什么是或有负债呢?比如说,A公司向B公司借了500万元,而你要收购的这家C公司恰好为B公司做了担保,C公司也就同时背上了一笔或有负债.在这种情况下,要是A公司”跑路”,C公司就得代A公司向B公司偿还这笔债务;但如果A公司按时还了债,C公司自然可以高枕无忧.因此,那些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的负债,就是所谓的或有负债. 除了或有负债,表外负债是更常见的原因.表外负债,就是那些明明存在但却没有被记录在财务报表上的负债.

  • 在搞定了财务报表之后,就得了解一些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了.掌握了方法,才能进一步分析报表,否则即使对报表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也依然无法对企业进行引导和指示. 都有哪些财务分析的方法呢?同型分析恐怕是最常用的. 这是一种结构分析.各个项目在利润表中分别占比多少就是利润表的结构;从收入到利润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损耗了多少,这就是对利润表进行同型分析的成果. 对资产负债表,同样可以做这样一个分析.资产负债表详细列明了各个项目在企业资金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而同型分析的着眼点正在于此. 那么,到底怎么做同型分析呢?还记得那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新公司吗?让我们先把它的利润表当成”小白鼠”,尝试一下所谓的同型分析. 使所有的项目都除以收入,再乘以100%,就能获得这些项目在收入中的占比,也就得到了同型分析的结果(见表6):营业成本为3100万元,占收入的72%;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5%和3%;营业利润所占的比重为14%,在扣除了2%的所得税之后,净利润在收入中的占比达到了12%. 这是一张进行了同型分析的报表,它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利润表的结构.因为营业成本占收入的72%,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又共同占据收入14%的比例,再加上2%的所得税,这就是为什么这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就只有12%能够转化为利润的原因. 计算每一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就获得了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同型分析的结果(见表7):货币资金占公司总资产的18%、应收账款占14%、预付账款2%、存货5%,也就是说,流动资产一共占这家公司资产总额的39%;与此同时,无形资产又占了2%的比重;余下的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则达到60%.一家固定资产占比如此之大的企业,想必是一家制造业的企业.另外,这家公司的应收账款竟然占资产总额的14%,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这家公司的产品应该没那么好卖,它或许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来自同行的挑战. 此外,负债占了总资产的62%,负债当中又以短期借款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应付账款;而股东权益则占据了剩余38%的比重,其中,最初投入的3200万元股本占总资产的34%,未分配利润占4%. 因此,同型分析让企业更加了解财务报表的结构,它远比一般的财务报表直观:通过对利润表进行同型分析,企业可以得知自己从收入到利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通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企业可以获悉自己资产的构成和资金的各项来源. 当然,如果对同型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就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说,可以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这就是所谓的趋势分析;当然,也可以跟别的企业相比,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行业的标杆企业,或者行业内的平均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比较分析.同型分析在进行充分比较的前提下,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 除了同型分析,还有一些其他的财务分析方法.比如说,比率分析、现金流分析等,它们都是财务分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什么是比率分析?在原始的报表数据不能充分描述企业状况的时候,企业就需要在这些原始的财务数据之间做一些加减乘除的运算,计算所得的新数据即所谓的”比率”.

  • 毛利率(Gross Margin):毛利与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营业收入和与收入相对应的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 净利润率(Net Profit Margin):又称销售净利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和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率. 一家企业的净利润率较高,说明在从营业收入到利润的转化过程中损耗较少,也就有更多的收入可以转化为盈利,那这家企业一定是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因此,净利润率是一个与效益有关的概念. 那么,每卖出100元的产品,就能从中获得12元,这到底是多还是少呢?在12%的净利润率不变的前提下,虽然卖出100元产品的企业只能赚到12元,但出售产品的金额达到100亿的企业可就能获得12个亿了.因此,要判断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必须首先知道这家公司一共能卖出价值多少钱的产品. 我们都知道,企业无论从事怎样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被抽象为在周而复始进行着从现金开始再到现金的循环:企业股东投入的资金,随着企业正常的运营,被转化为各种各样的资产形式;随着企业售出产品,企业最终又通过这些资产赚到了钱. 在上述的循环中,每转一圈,企业就会卖出一批产品,获得一笔收入.那么在一年之内,企业的资产一共转了多少圈呢?由此,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比率,即周转率,确切地说是总资产的周转率.在同样的时间里,总资产的周转率越高,完成上述循环的次数越多,赚的钱也就越多.因此,总资产的周转率是一个与效率有关的概念. 判断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不仅要立足于效益,更要立足于效率.如果满脑子只有毛利率、净利润率这样的效益因素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牢记周转率这样的效率因素,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利润有一个全面的考量.

  •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投入了多少,最终又获得了多少.因此,用净利润除以总资产,也便得到了一个新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它可以被拿来衡量投资所获得的回报:在总资产一定的前提下,总资产报酬率高,利润高;总资产报酬率低,利润低. 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收入=净利润/总资产=总资产报酬率 即效率×效益=总资产报酬率,效率、效益和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无论是效率还是效益发生改变,都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 总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Assets):又称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英文缩写ROA,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 从资产负债表左边的概念来说,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整体的投资回报;从资产负债表右边的概念来说,由于总资产等于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和,所以总资产报酬率是股东和债权人综合的投资回报. 此外,用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股东们就会对自己的投资回报了然于胸.净利润是股东投资所获得的回报,股东权益是股东自己的投资,二者相除得到的就是股东权益报酬率.但实际上,会计们并不把它称作股东权益报酬率,而把它叫作净资产报酬率.因为”股东权益=总资产-负债”,而股东权益也被称作净资产,即净剩下来归股东所有的资产,可见把股东权益报酬率称为净资产报酬率一点也不奇怪.

  • 什么是企业的营运能力? 企业的投资回报决定于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效益可以用净利润率和毛利率来表示,效率则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表现.可是,资产有那么多种类型,又怎么会只有总资产周转率? 的确如此,我们其实可以算出每一项资产的周转率.一般来说,用收入除以某项资产得到该资产的周转率.例如,用收入除以总资产,就得到了总资产周转率;用收入除以应收账款,就得到了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收入除以流动资产,就可以算出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收入除以固定资产,就得到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 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可就在这个时候,偏偏就有”人”要跳出来唱反调.虽然用收入除以存货的方法计算存货周转率并非不可行,但现实中存在着一种更为常见的方法——用成本除以存货.因为在被出售之后,存货就转化成了营业成本,所以人们更习惯用成本除以存货的方式计算存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Total Assets Turnover):企业在一定时期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出销售能力越强. 应收账款周转率(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是销售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的比值,也就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说明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用时间表示的周转速度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叫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期或平均收现期,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等于365除以应收账款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 Assets Turnover):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的是全部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分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流动资产周转得快,可以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Fixed Assets Turnover):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从而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资产利用效率高,利用固定资产效果好. 存货周转率(Inventory Turnover):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当把这些资产的周转率计算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它们其实相当有用.通过计算周转率,我们可以得知周转的周期. 比如说,用3100万元除以500万元便获得了存货的周转率,为6.2次/年.这说明,存货在一年中要周转6.2次,平均每隔58天周转一次.也就是说,从采购原材料到卖出产品,这家企业需要58天的时间. 又比如说,用4300万元营业收入除以1300万元应收账款,就获得了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即3.3次/年.既然一年周转了3.3次,应收账款周转一次的时间就大约是4个月,也就是109天.这就意味着,从企业卖出产品,再到收回所有货款,一共需要109天. 再比如说,用4300万元的收入除以3760万元的流动资产,就可以算出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为1.2次/年.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其实是由各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权平均决定的,按它们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来加权. 用收入除以固定资产就得到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当用5700万元固定资产除以4300万元营业收入之后,我们得出固定资产的周转率为0.8,也就是说花费一年时间还无法周转一次.莫要担心莫要急,莫要觉得自己最特殊,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根据公式,总资产的周转率也很容易计算.用4300万元除以9520万元,就得到了总资产那不到0.5次一年的周转率. 无论是收入还是成本,作为分子的它们都是出现在利润表上的数字;而分母则是各个资产项目,是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小时候常常碰到这样的应用题,小红从A点到B点需要走10分钟,她一小时能走3公里,问A点离B点有多远.我们得先把速度单位从每小时多少公里换算成每分钟多少公里,才能进一步计算. 同样的道理,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通通是时点数据,而利润表则表现了一段时期的数据,如果用时段数据直接除以时点数据,所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不精确的. 左思右想、上蹿下跳,这些会计们总算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用收入或者成本除以这项资产在一年当中真正的平均水平,这个平均水平是用这项资产期初数额与期末数额之和除以二得到的. 这就是周转率的计算方法,它可以很有效地衡量一家企业的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Operating Capability):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分析比率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以及相对应的周转周期.

  • 对一家公司来说,能盈利当然是好事,但是也别忘了,偿债能力也是衡量一家企业的关键指标. 偿债能力(Solvency):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 资产负债表把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种,前者是企业必须在一年之内偿还的负债,后者是偿还期限长于一年的负债.企业的偿债能力也被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偿债能力,一种是长期偿债能力.

  • 如果一家企业所有的流动资产都可以在转眼之间变为现金,这些现金是否足够偿还它所欠下的债务?会计们对此的解答是:用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便获得了流动比率,这个比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显然,这种做法过于理想,因为流动资产很可能不能马上全部变成现金,存货一时卖不掉、应收账款一时收不回来都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而把存货变成现金又是其中最难的,因为要先将存货变成应收款,再将应收款收回,存货才真正变成了现金.为此,会计们选择了更谨慎的办法:用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的差除以流动负债,就得到了速动比率,并用它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Quick Ratio/Acid-test Ratio):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资产中一般不包括流动资产中的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

  •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显然,这种做法过于理想,因为流动

  • 如何衡量长期负债的偿债能力呢?负债的偿还,包含本金和利息两个维度;偿债,也包含偿还本金和偿还利息两个维度.想要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要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企业用什么偿还利息呢?有人说,当然是用自己赚的钱.企业自己赚的钱,也就是企业的净利润.可是用净利润除以利息,又将得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比率.因为净利润本身就是一个扣除了利息的结果,用净利润除以利息,就是计算在还完利息之后,企业赚的钱还可以再还一次利息.重复偿还利息,银行倒是赚翻了,企业自己却只能关门大吉,这显然是大错特错. 因此,需要用企业偿还利息之前所赚到的钱偿还利息.企业偿还利息前赚到的钱怎么计算呢?很简单,用净利润加上利息就可以了.可问题又来了:净利润不仅扣除了利息,而且扣除了所得税,可如果扣除了利息之后企业已经不赚钱了,它是不用再缴税的.因此,企业在偿还利息之前的盈利实际上也包含了它紧接着要缴纳的那部分所得税,怎么处理所得税的问题呢?这就涉及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息税前收益”.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所得税和利息,就得到了所谓的息税前收益,这就是偿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企业赚到的钱,这笔钱是可以用来偿还利息的. 息税前收益(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英文简称EBIT. 用息税前收益除以利息,就得到了利息收入倍数.我们一般用这个比率来衡量企业在扣除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盈利足够它偿还几次利息.显然,利息收入倍数越高,企业偿还利息的能力就越强. 利息收入倍数(Times Interest Earned/Interest Protection Multiples):也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这家新成立的公司怎么样呢?我们把它520万元的净利润、100万元的所得税额和130万元的财务费用相加,就得到了它的息税前收益,即750万元.再用750万元除以130万元,就得到了这家公司的利息收入倍数,为5.8倍.也就是说,这个企业赚到的钱够它还5.8次利息,显然,它偿还利息的能力是”杠杠的”. 另外,要如何衡量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的能力呢?其实,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一般不会准备一笔专门偿债的资金,衡量企业偿还长期负债本金能力的方式也由此变得扑朔迷离. 有不少人会选择利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这个方式虽然粗糙,但却大体靠谱. 什么是资产负债率?就是用总负债除以总资产.说它粗糙,是因为它涉及包含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在内的所有负债,用它来衡量长期负债显然”专业性”不足;说它靠谱,是因为它意味着借钱越多越无法偿还,从这一点看来,倒是直观得不得了. 资产负债率也叫财务杠杆.普通的杠杆能够放大力,而财务杠杆则能放大企业的资金:如果这家公司只有100万元,那它只能用这100万元赚钱;如果这家企业有100万元,又借了100万元,那它就能用200万元去赚钱.对企业的股东来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空手套白狼,纯用别人的钱发家致富;可债权人不乐意了,没有人是慈善家.于是,财务杠杆最终是一个双方博弈的结果,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 资产负债率(Liability/Asset Ratio):又称财务杠杆(Financial Leverage),是企业负债总额占企业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产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了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也反映了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 对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财务杠杆水平维持在45%左右.当然,一些特殊的企业可能会拥有一个比较高或者比较低的财务杠杆水平.比如说,重资产企业需要钱,同时也拥有大量资产可以用来抵押借款,所以具有很强的借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高达80%的航空公司比比皆是.又比如说,流动性强的企业和轻资产的新型企业,由于资金宽裕且不需要太多资金,资产负债率并不高. 这家新公司的总资产为9520万元,总负债为5900万元,故其资产负债率为62%. 看上去,这家公司已经对自己的长期偿债能力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了,但你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这家公司压根没有长期负债,又怎样去衡量它的长期偿债能力呢? 其实,无论是利息收入倍数还是资产负债率都不止被用来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它们其实是企业整体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

  • 财务分析方法汇总 一、 同型分析 资产负债表的同型分析为资产负债表的每个项目除以总资产,利润表的同型分析为利润表的每个项目除以营业收入. 二、 比率分析 1.盈利能力 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2.营运能力(为了简便起见,本书中均采用期末资产数额计算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5/存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流动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固定资产+期末固定资产)÷2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5/固定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总资产周转天数=365/总资产周转率 3.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利息收入倍数=息税前收益/利息费用=(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4.投资回报(本书中都采用期末总资产或期末股东权益计算)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另一种计算总资产报酬率的方法是息税前收益/(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2

  • 应付账款的情况又怎么样呢?说起来,应付账款可是企业最喜欢的东西了.因为企业可以免费占用别人的资金,不需要付利息.在同一个行业里,规模大的公司比规模小的公司更有话语权,也就更能欠别人的钱. 可如果真是这样,这家造纸企业可算是丢脸:它明明是这个行业里面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却只有8%的应付账款,连那家规模一般般的彩电企业都有15%的应付账款呢.其实,这也与造纸行业的大环境有关.可别忘了,造纸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都是高高在上的,它们具有无比高强的谈判能力:一方面提高原材料价格,压缩造纸企业利润;另一方面造成造纸厂如今应付账款少的局面,使它们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无法占用自己的现金.

  • 固定资产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造纸厂的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2%,而彩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却只占总资产的14%,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造纸厂每一万吨的产能就需要消耗一个亿的投资,而且这一个亿中的大部分都要被用来购买设备,你说造纸厂的固定资产占比能不高吗? 再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家企业的资产以流动资产为主,而另一家企业的资产则以固定资产为主,哪一家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更快?显然,一定是前者.可是看到表9之后,我们发现,造纸厂和彩电生产厂的资产周转率相差很小.这又是什么情况? 其实,这家彩电生产企业之所以没有表现出很高的资产周转率是因为,它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已经慢到了跟造纸企业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差不多的地步.而彩电生产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慢又是因为它的存货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卖不掉,它的应收账款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收不回来.无论是哪一点都糟糕透了,因为产品长时间卖不出去自然会造成产品贬值,而应收账款过多则无疑大大提升了产生坏账的概率.

  • 两个行业的状况深深影响了两个企业财务数据的表现;而另一方面,两家企业的毛利率、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固定资产、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数据其实也能很好地刻画出两个行业的状况. 比如说:毛利率其实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应收账款和存货反映了企业和它下游购买方的关系;而应付账款则从侧面表现出企业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另外,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反映了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资产周转率让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 总之,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它属于某一个行业,它的财务数据就一定带有这个行业挥之不去的烙印.

  • 表10首先列出了这家造纸企业三个时间点的财务数据:第一个时间点,1998年,造纸企业刚刚上市;第三个时间点,2012年,是相对来说离现在比较近的年份;第二个时间点,2002年,是我们刚才看过的年份,我们已经梳理过造纸企业在2002年的情况. 从1998年到2002年,造纸企业的毛利率从32%下降到了28%,这就说明,整个行业的竞争在加剧.前文图3刚好证明了这一点,从2000年之后,造纸业获得了大量的投资,产出了大量的产品,这些都会使整个行业的竞争加剧.当然,虽然这一阶段纸制品的供应量迅速增加,但需求量也并非不给力,因此造纸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还远远没有达到白热化的状态,它的毛利率也没有大幅下降. 有那么一点点竞争,毛利率也有那么一点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存货应该增加.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降低了,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却上升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看来,这家企业采用了一个很常见的方式,这就是赊销.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1998年到2002年的4年里,造纸企业的存货减少到只占总资产的7%,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却上升到14%.也就是说,造纸企业允许更多的客户欠自己的钱,而客户尝到了甜头,也终于帮造纸厂消灭掉了一部分存货. 这种通过赊销来应对竞争的做法相当普遍,是企业在面对竞争时最容易产生的直接反应.但把存货变成了应收账款,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有人说,那当然是把东西卖出去好啦.把东西卖出去能够抢占市场;而且越早卖出去,企业要负担的仓储成本就越低;如果能在降价前或者大幅降价前卖出,还能多赚不少钱呢;而最重要的是,存货变成了应收账款也就意味着在那个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中又向前走了一步,这实际上加快了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 可也有人说,只要应收账款收不回来,说什么都白搭. 是啊,应收账款完全有可能收不回来!存货摆在那里,多多少少能换回一些钱;可如果应收款收不回来,而且变成了坏账,以前卖掉的东西就全都打了水漂! 的确如此,把存货变成应收款也许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可能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关键就在于,应收账款能不能收回来. 紧接着,造纸业在2008年遭遇了一场”大爆炸”,并从此进入了产能过剩的年代,行业竞争加剧.正是因为这样的竞争环境,从2002年到2012年,这家造纸厂的毛利率突然从28%下降到15%,几乎缩水了一半. 而在这段时间内,企业的应收账款并没有增加,而存货却略有增加.莫非存货”逆袭”,扭转了整个企业的战略? 其实,把存货变为应收款无疑只是企业的权宜之计.短期内,它的确能带来种种好处;但是,当所有企业都争相放宽赊销条件的时候,赊销就不一定能帮助它们减少库存了.可收不回应收款的风险却永远存在,于是这家造纸企业改变了激进的赊销策略,而采用了其他方式应对2008年之后”狂飙”的竞争风险——降价,这也是这段时间造纸企业毛利率下降的原因. 这就是这家造纸企业过去十几年来的财务状况.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 用脚投票(Voting by Foot):资本、人才、技术流向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策壁垒的消失,用脚投票挑选的是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环境.

  • 什么是赚钱?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感到非常疑惑,连赚钱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怎么可能? 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的净利润大于0,经济利润小于0,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赚钱的公司.在理解什么是赚钱之前,得先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净利润大于0,而经济利润小于0的情况. 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只扣除了债权人的资金成本,因为债权人的资金成本就是这个公司的财务费用,或者至少是财务费用当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并没有扣除股东的资金成本.这一方面是因为,股东的资金成本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这笔钱我们不一定要支付给股东,而在历史成本原则的统摄之下,没有付出去的钱是不能在财务报表上记录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便我们需要付给股东股利,也是在获得净利润之后.所以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我们没有考虑股东的资金成本. 而在计算经济利润的时候,我们是用投资资本回报率减去投资资本成本,这相当于把债权人的资金成本和股东的资金成本都扣除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一个企业会出现净利润大于0,而经济利润小于0的情况.那是因为它在扣除债权人的资金成本后,所得还大于0;而一旦把股东的资金成本扣除之后,所得就小于0了. 经济利润是把股东和债权人这两部分资本都扣除之后的余额,即扣除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后公司额外赚的那部分钱.由于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是股东在哪儿都可以赚到的钱,因此经济利润比行业平均多出来的部分,才是这家公司真正为股东赚到的钱. 这背后的经济含义是:这个企业虽然表面上有利润,但它并没有真正为股东赚到钱,因为股东把钱投到别处要比投到这个公司更有利可图;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公司在它所处的行业属于下游公司,比不上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 一个公司的经济利润中大于0的部分是企业为股东真正赚到的钱,那把一家公司一辈子所创造的经济利润全都加在一起,就是这个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好的企业最起码是一个赚钱的企业.什么是赚钱?不是有收入,不是有利润,不是有增长率,甚至不是有利润率.从短期来说,赚钱是有正的经济利润;从长期来说,赚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

  •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告诉我们公司的运营情况,现金流量表告诉我们公司的风险状况,通俗点概括:如果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说这个公司好,说明它赚钱;现金流量表说这个公司好,说明它有钱.既赚钱又有钱的企业当然是一个好企业,一个既不赚钱又没有钱的企业一定糟糕透了.

  • 净利润和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额,永远等于资产负债表上除现金之外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要弄明白这个等式为什么成立,我们可以用刚才的例子进一步解释. 这个公司支付50万元现金购买这台设备的行为,会使企业现金流量表上的现金流出,也会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一项中留下痕迹,那么这流出的50万元现金有没有影响它的利润表呢?事实上没有,它不会在利润表上体现出来.这样一来,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的差额就有整整50万元,这50万元正好是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这50万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情况.在设备使用的第一年,企业没有额外的现金支出,所以现金流量表没有任何变化.另外,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5万元的折旧,而这5万元的折旧又变成了企业在使用资产的过程中损耗的费用或者成本,因此,利润表上多了5万元的费用.这个时候,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又不一样了,而二者的差值正好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减少的那部分非现金资产.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时间利润和现金流的差异都正好是非现金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同时,这也是三张报表最为重要的内在联系.

  • 有人说,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最重要的目的,因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赚钱,所以利润重要;但也有人说,现金为王,现金出问题,公司也就完了,所以现金流重要.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当我们谈到利润最大化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说企业追求收益的重要性;而我们说现金为王时,则是在说企业需要关注风险. 因此,当我们讨论利润和现金流哪个更重要时,我们其实讨论的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追求收益重要,还是控制风险重要? 收益和风险永远是矛盾的,企业在追求更多收益的同时,必然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对于A公司来说,它的现金流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所在的行业面临了被替代的威胁,行业竞争加剧.当A公司面临巨大风险的时候,它最关心的应该是企业能不能活下来,在这个时候,现金流自然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反,B公司在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里,它的经营风险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它首先应该关注的当然是收益和利润. 说来说去,两个企业其实联合起来告诉了我们一个统一的结论:当一个企业遭遇巨大风险的时候,关注风险是第一位的,现金流对它来说更重要;当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时,利润就显得更为重要. 利润和现金流哪个更重要,首先和企业所处行业的风险特征有关;再者,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对利润和现金流的重视情况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很多企业会特别关注现金流;而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它们又会格外关注利润.这正好反映了以上道理.

  • 财务分析的应用领域实际上非常广泛.首先企业内部会使用财务数据,因为即便是企业管理层也未必完全了解企业的状况.即使管理层知道企业做了什么,也并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决策是否与环境相吻合,更不一定知道实行这些决策的后果会怎样.而财务信息正好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从而进一步制定更有效的战略,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财务信息除了对分析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有帮助外,还能帮助企业在对外收购时作出决策.当企业去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会涉及其他公司的报表,如何通过分析其他公司的财务报表正确评价被收购企业的价值,并正确评估收购该企业的风险,同样是财务分析应用的领域. 在企业外部,使用财务信息的人也无处不在.商业银行在给公司提供贷款之前,很大程度上要参考这家公司的财务数据,通过财务数据来评价这家公司的偿债能力,最后据此作出贷款决策.再比如,投资银行也会通过财务数据来了解这家企业过去的状况,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态势并估值,最终判断这个企业的股票价值.一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们投资的企业可能尚未进入上市阶段,但它们同样会在投资的过程中通过解读这家企业的财务数据,最后作出投资决策.

  • 贴现(Discount):将未来的资金折算为当前资金数额的过程.未来资金数额÷(1+贴现率)=当前资金数额,这里的贴现率是投资收益率,在投资决策中一般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投资项目未来收益贴现之后的总和减去投资成本之后的差额.一般认为,只有净现值大于0的项目才可行.

  • 至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净现值大于0的经济含义了,它真实的经济含义是:一个企业必须选择它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去投资,才能赚钱.

  • 一个公司投资之前,评估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头等大事.财务报表是帮助我们评估竞争优势的工具,解读财务数据是评估手段,通过财务数据企业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财报
home
github
archiv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