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笔记

on under auxilary
2 minute read
  • 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

  • 我的希望是,阅读本书将促使你以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发现自己的原则,并最好把它们写下来.这样做将使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原则,并能更好地理解彼此.这样一来,你可以在遇到更多情况时改进自己的原则,反思自己的原则,这将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定,并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

  • 相对于你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也许是有限的,承认这一点是明智的.如果你能独立思考,同时保持开放的头脑,清醒地寻找并发现最适合你的事情,如果你能鼓起勇气这么做,你将会让自己的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应当思考为什么,因为这很可能是你面临的实现自己人生愿望的最大障碍.

  • 我的第一条原则: ● 独立思考并决定:(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 我将分享自己的原则,但我想明确地告诉你们,我不希望你们盲目地遵循这些原则.相反,我希望你们质疑我的每一句话,从我的这些原则中精挑细选,以便找出适合你的组合.

  • 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东西,也知道如何正确地失败.”正确地失败”是指,能够在经历痛苦的失败的过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训,从而避免”错误地失败”,即因为失败而被踢出局.

  • 我犯下的代价惨痛的错误使我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从”我知道我是对的”变成了”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这些错误让我养成了谦逊的习惯,我需要用谦逊平衡我的勇敢.我知道我可能会错得离谱,又好奇为什么其他聪明的人对事情的认识与我不同,这促使我既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也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这让我看到了很多维度,如果我只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是看不到这么多的.

  • 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出你自己的原则,最好将其写下来,尤其是在你与其他人共事的情况下. 正是这种做法以及通过这种做法总结出的原则,而不是我本身,让我从一个普通的美国长岛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依据常规标准衡量很成功的人

  • 学习冥想对我也有帮助.1968年披头士乐队访问印度,在玛哈瑞诗·玛哈士的静修所学习了”超觉冥想”,我对此很好奇,于是我也开始学习.我很喜欢冥想.在我的一生中,冥想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冥想让我拥有平静的开放思维,让我可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地思考.

  • 我清晰地记得,一次”绝对不会赔”的押注,让我个人损失了约10万美元,相当于我当时大部分的个人财富净值.更令人痛苦的是,这个押注也给我的客户带来了损失.不断真切显现的最痛苦的教训是,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总是存在会给你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即使在看起来最安全的押注中也是如此,所以,你最好总是假设自己没有看到全部.这个教训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做决定的方式,在本书中我将反复提到这些改变,而且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们.但在犯下许多其他错误之后,我才彻底改变了我的行为方式.

  • 回头来看,我的一败涂地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因为它让我变得谦逊,而我正需要谦逊来平衡我的进攻性.我学到了一种很好的恐惧犯错的意识,这把我的思维定式从认为”我是对的”变成了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我清楚地看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是找到其他的独立思考者,他们与我肩负共同的使命,但对问题的看法与我不同.通过以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辩论方式与他们交流,我就能理解他们的推理,并让他们对我的推理进行压力测试.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自己犯错的可能性. 换言之,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所以我学会了让自己保持极度开明的心态,允许其他人指出我可能疏忽的东西.我发现,我能够成功的唯一途径将是: 1.找到与我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够努力理解他们的推理. 2.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 3.逐步归纳永恒和普适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将其系统化. 4.通过平衡风险来保持较大的回报,并降低下行波动.

  • 我逐渐发现,人们的最大缺点与其最大优点互为正反面.例如,一些人倾向于过度冒险,而其他人的风险规避性过强;一些人过度关注细节,而其他人的思维过于宏观.大多数人都是在某个方面过度,而在另一方面不足.通常,当我们遵循自己的自然秉性做事时,我们可能考虑不到自身的弱点,这将导致我们走向失败.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怎么做.成功的人改变他们的做法,这使他们能够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成功的人不会这样做.在后文中,我将描述改变的具体策略,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只有当你能承认甚至接受自身的弱点时,你才能做出对自身有益的改变.

  • 我发现,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挑战自己的极限可能会使你一蹶不振,这将造成很大的痛苦.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但这不一定是失败,除非你自己放弃.信不信由你,但之后你的痛苦将会逐渐消散,你在未来将会迎来很多其他机会,尽管当时的你也许看不清这些机会.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这些失败提供的教训,学会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

  • 预测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而且大多数做预测的人并没有在市场上赚钱……原因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而且当一个人把所有影响未来的不同事物的可能性叠加起来,以便做出预测时,他会得出各种各样发生概率各不相同的可能性,而不会得出一个可能性很高的结果……我们相信市场变动反映经济变动,而经济变动反映在经济数据中.通过研究经济数据和市场变动的关系,我们已经归纳出精确的规则用来确认经济/市场环境中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而决定我们的投资组合.换言之,我们并不是预测经济环境中发生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预测调整投资组合,而是在变化发生时捕捉它们,不断调整我们的投资对象,以使投资始终集中在当时表现最好的市场上.

  • 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共有20个人.但即使在我们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我也没有把任何与我共事的人看作雇员.我一直希望过上一种充满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生活(也希望和拥有相同愿望的人做伴),对我而言,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开放诚恳的关系,人们彼此坦诚相待.我从来都不看重更传统的、冷冰冰的人际关系,人们只是摆出一副礼貌的面孔,不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

  • 大多数人都有情绪化倾向,不会严格遵守逻辑,所以他们通常会对短期结果反应过度:情况不好时他们放弃,并以过低的价格脱手;好的时候他们又以过高的价格买进.我发现这个道理不仅对投资适用,对人和事物的关系同样适用: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

  • 从早期的失败经历中,我懂得了不管我在进行押注时多么有信心,我依然可能是错的,而要降低风险又不降低收益,合理的多样化是关键.如果我能打造一个充满高质量回报流[1],并适度多样化(意思是相互补充、相互平衡)的资产组合,我就能向客户提供一个总的资产组合收益,这比他们能从其他来源得到的收益要稳定得多、可靠得多. 几十年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里·马科维茨构建了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模型,你可以把一组资产以及它们的预期回报、风险和相关性(显示这些资产在过去的表现有多高的相似度)输入该模型,然后确定一个由这些资产组成的”最优组合”.但这个模型无法告诉你改变其中任何变量所产生的渐进变化效果如何,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假设的不确定性.那时我极其忧虑,如果我的假设是错的怎么办,所以我希望以一种很简单的方式理解多样化.我找到了布莱恩·戈尔德,一名刚从达特茅斯大学毕业的数学系学生,于1990年加入桥水.我请他制作了一张图表,这张图表显示了假如我渐进地增加具有不同相关性的投资,一个资产组合的波动性将如何减弱,其质量(以相对于风险的收益规模来衡量)将如何提升.我将在”经济与投资原则”中更详细地解释. 这个简单的图表带给我的震撼,可能就像爱因斯坦在发现E=mc2时的感觉一样:我发现如果我拥有15—20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回报流,我就能大大降低我的风险,同时又不减少我的预期收益.这简单明了,但如果这个在纸面上行得通的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也很好的话,那将是一个重大突破.我称之为”投资的圣杯”,因为它指出了赚大钱的方法.这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又一个关键时刻.

  • 结果让我们感到震撼.理论上,这种新方法将让我们的单位风险收益增长3—5倍,而我们可以根据可容忍的风险规模调节我们想要的收益规模.换言之,我们会比别人赚得多得多,同时降低因失败而出局(我以前就几乎出局)的风险.

  • 这一做法的成功教会了我一个原则,后来我把它应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想要拥有很多优势,而又不暴露于不可接受的劣势之下,最稳妥的方式是做出一系列良好的、互不相关的押注,彼此平衡,相互补充.

  • 我经常被不同类型的事件打得措手不及,这些事件我从未经历过,但曾发生在其他时候或其他地方,如1971年的美元贬值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债务危机,所以,我总结了一系列永恒和普适的经济和市场原则.换言之,我知道我们需要理解所有重要的经济和市场变动,而不只是我经历过的变动,并确保我们遵守的原则在过去的所有时期、所有其他国家都适用. 所以,早在21世纪初,我们就在系统里纳入了一个”萧条测量仪”,以确定如果一系列特定情况开始出现,它们以某种方式预示着发生债务危机和萧条的风险增加,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2007年,测量仪显示一场债务泡沫即将发展到崩溃点,因为偿债成本的增速正在超过预期现金流的增速.因为各国利率已接近于零,所以我知道,各国央行将难以像在以前几场衰退中那样,采取足够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在历史上的经济萧条之前,都发生过类似的一系列现象. 我的思维和直觉都闪回到我在1979—1982年的经历.30年来,我积累了更多知识,也变得谨慎多了.尽管我觉得经济的变化方向很明显,但我不敢保证我是对的.我记得,我曾在1982年估计美国的债务崩溃将会使经济陷入萧条,那时看起来也很明显,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犯了多么可悲的错误. 那段经历也促使我对债务危机及其对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很多这样的危机期间,我都一边交易一边研究,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债务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危机、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以及2001年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攻击后引发的危机.在我的桥水队友的帮助下,我拿起历史书和旧报纸,逐日研究大萧条和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发生的事件,比较当时发生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我最严峻的担忧:在我看来势必会发生的情况是,大量的个人、企业和银行将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同时就像1930—1932年的情况一样,美联储将无法通过降息缓解债务危机的冲击. 我担心我可能是错的,于是我找其他的聪明人给我的观点挑毛病.我还想请重要的决策者复审我的思考,一方面对这些思考进行压力测试,另一方面提醒他们我预见到的情况,于是我去华盛顿找美国财政部和白宫的人谈.尽管他们的态度礼貌,但在他们看来,我说的情况是耸人听闻,尤其是因为所有外在的迹象都显示经济似乎一片繁荣.绝大多数人没有深入考察我们的推理和计算就将其否定了,只有一个例外:副总统迪克·切尼的国内政策副助理拉姆森·贝特法哈德.他审读了我们的所有数据,并感到担忧. 因为我们看到的情况环环相扣,而且找不到任何能驳倒我们观点的人,所以我们开始这样配置客户的资产组合:假定我们的估计是正确的,我们将以某种方式对冲我们的仓位,使之保持足够的盈利可能和有限的损失可能;万一我们的估计是错误的话,我们还有一套补救方案可用.尽管我们觉得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我们认为预判错误和预判正确的可能一样大.毕竟,假如全球经济急遽下滑,那些缺乏保障的人都会受到严重冲击,这对所有人来说都很可怕. 像1982年一样,当情况恶化、事态日趋朝着我们预计的情况发展时,决策者开始更加重视我们的观点.贝特法哈德邀请我去白宫同他会面.纽约联储主席蒂姆·盖特纳也要求见我.我带着鲍勃、格雷格和年轻的分析师鲍勃·埃利奥特参加与盖特纳的一场午餐会.我们在他面前分析了数据,他的脸真的变白了.他问我这些数据是从哪里得来的,我说都是公开的,我们只是将其汇总,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了审视. 在与盖特纳会面两天后,贝尔斯登公司倒闭.这并未引起市场和大多数人的太大担忧,尽管这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直到6个月后的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时,所有其他人才看清了事态.那时,多米诺骨牌已经开始飞快地倒下.尽管无法控制所有损失,但决策者,尤其是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采取了明智的应对措施,实现了”一场和谐的去杠杆化”(即以一种方式在降低债务负担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和低通胀).[5] 长话短说,在这段时期里我们为客户很好地保驾护航,预测到了市场的变化方向,避免了损失.2008年,我们的旗舰基金业绩增长超过14%,而很多其他投资者的损失超过30%.我们曾担心判断错误,所以对押注进行了对冲,而不是自以为是地投入更多筹码,假设我们没有这么做的话,收益还会更高.但我不后悔,因为我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这么押注是不明智的.尽管如果我们没有放那么多精力在对冲上,收益会更高,但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以这种态度对待投资的话,我们肯定不可能存活下来,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成功,赢得今天的地位. 2008年债务危机和1982年债务危机类似,以前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以后还会发生更多.我喜欢对自己的惨痛错误进行反思,并珍视由此总结出的原则的价值.大约25年以后,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场大危机还会发生,假如这些原则没有被妥善编写成代码装进我们的计算机里的话,它就可能让我们措手不及,造成很多痛苦.

  • 年轻时,我仰慕那些极为成功的人,觉得他们因为非凡而成功.当我认识这样的人后,我发现他们都像我、像所有人一样会犯错误,会为自己的弱点挣扎,我也不再觉得他们特别与众不同、特别伟大.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更快乐,他们的挣扎与一般人一样多,甚至更多.就算在实现最不可思议的梦想之后,他们依然会体验到更多痛苦,而不是自豪.我显然也是这样.尽管我在几十年前就实现了自己曾经以为最难以企及的梦想,但直到今天我还在苦拼.我逐渐认识到,成功的满足感并不来自实现目标,而是来自努力奋斗.想要理解我的意思,可以想象你最大的目标,不管是什么:赚很多钱、赢得奥斯卡奖、经营一家了不起的机构,或者成为运动明星.再想象一下你的目标突然实现了:一开始你会感到快乐,但不会很久,你将很快发现,你需要为另一些东西而奋斗.看看那些很早就实现了梦想的人,如童星、中彩票者、很早就达到巅峰的职业运动员.假如他们没有对另一些更大的、更值得追求的东西产生热情的话,他们通常最终不会快乐.生活总有顺境和逆境,努力拼搏并不只会让你的顺境变得更好,还会让你的逆境变得不那么糟糕.我至今仍在苦拼,我将这么做下去直到离世,因为就算我想躲避,痛苦也会找上我. 由于所有这些拼搏与学习,我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一切事,去了自己想去的一切地方,遇到了自己想遇到的一切人,得到了自己想拥有的一切,经历了一段迷人的职业生涯,而最有收获的是,建立了许多美妙的人际关系.我经历了生活中的一切,从一文不名到财富不菲,从籍籍无名到功成名就,所以我知道其中的差别.尽管我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地(这是更好的,或许也影响了我的看法)经历这一切,但我的判断是,拥有很多东西、身处顶层的人,得到的边际收益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么大.拥有最基本的东西,如一张舒适的床、良好的人际关系、美食、美好的性生活等,是最重要的,而这些东西并不会因你拥有金钱的多寡而发生明显变化.你在顶层遇到的人并不一定比在中下层遇到的更特殊.

  • 拥有最基本的东西,如一张舒适的床、良好的人际关系、美食、美好的性生活等,是最重要的,而这些东西并不会因你拥有金钱的多寡而发生明显变化.你在顶层遇到的人并不一定比在中下层遇到的更特殊.

  • 拥有更多东西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会很快下降.事实上,得到适量的东西比得到太多的东西更好,因为后者会伴随着沉重的负担.身处顶层会给你更大的选择空间,但也对你提出了更多要求.综合判断下,成为名人也许不如默默无闻.尽管一个人可以给其他人带来很多有益影响,但相对来看,这种影响又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不能说一种充满成就的紧张人生就一定比充满享受的轻松人生更好,但是我敢说,坚强比软弱好,而拼搏让人坚强.性格使然,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我无法告诉你什么样的生活对你而言是最好的.你需要自己选择.我看到的情况是,发现自己的性格,过与性格相适应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 我认识到,传递知识就像传递基因,其意义超过了单个的人,因为人死了基因还会延续下去.因此,我把我所学到的关于如何正确拼搏的道理传递给你们,以便帮助你们成功,或者至少,帮助你们从每一次的努力中收获最大的成效.

  • 我取得的任何成功都是由于我遵循的原则,而不是由于我本人的任何特征,所以遵循这些原则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大体相同的结果.尽管如此,我不想让你盲从我的(或任何人的)原则.我建议你深入思考所有你从不同来源获得的原则,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原则,以便你在现实中遇到某种情境时,都能利用这些原则.

  • 世 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面对这一过程的心态至关重要.我发现很有帮助的做法是,把生活想象为一场游戏,我面临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我通过解谜获得一块宝石,即一项原则,它能帮助我在未来避免同样的问题.不断收集这样的宝石能够提高我的决策水平,这样我就能进入更高一级的游戏,游戏变得更难,涉及的利益也变得越来越大. 我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帮助我也可能伤害我.如果我能调和我的情绪与逻辑,只有在二者相符时才行动,我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了解现实如何运行,构想我想要创造的东西,将其实现,是让我非常兴奋的事情.努力争取伟大的目标很容易让我失败,因而我必须不断学习并想出新的主意才能继续前进.我发现,卷入快速学习的反馈循环之中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就像冲浪者热爱冲浪一样,尽管这有时会使你跌倒.不要理解错了,我至今依然害怕跌倒,依然觉得跌倒很痛苦.但我会思考这种痛苦,并明白我将克服这些挫折,而且我学到的东西将主要来自对挫折的反思.[1]就像长跑者忍耐痛苦去体验”跑步者的愉悦感”一样,我已经基本上走出了为犯错而痛苦的阶段,而是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我相信通过练习你也能改变自己的习惯,体验同样的”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感”.

  • 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所有的现实规律.这些规律不是人创造的,但通过理解规律,我们能利用规律促进自身的进化,实现我们的目标.

  • .类似地,人类大脑有一些”动物”部分,在进化意义上要比人类本身古老得多.这些共同规律是最高层次的规律.假如人类只是观察自身的话,是不会清楚地看到它们的. 如果你只通过观察一个物种(如鸭子)尝试理解普适规律的话,你会失败.同样地,如果你只通过观察人类理解普适规律,你也会失败.人类只是约1 000万个物种里的1个.复杂的力量让原子不断组合、分离,形成无数的事物,人类只是沧海一粟.但大多数人就像蚂蚁一样,只专注于自身及其所在的蚁丘.他们以为宇宙围绕着人转,不关注对所有物种都适用的普适规律. 为了弄清楚现实的普适规律和对待它们的原则,我发现有益的做法是,努力从自然的角度观察事物.尽管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非常聪明,但与整个自然相比,我们的智慧就像是生长在山岩上的苔藓.我们没有能力设计和制造一只蚊子,更不用说宇宙中所有的物种和大多数其他东西了.所以我的出发点是,自然比我更聪明,我努力让自然教我认识现实规律. a.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很重要的是,不要让偏见阻碍我们保持客观.想要取得好结果,我们需要冷静而不是情绪化. 当我看到一些我(或人类)认为是错误的自然事物时,我会先假定我是错的,然后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说自然如此运行是合理的.这让我认识了到很多东西,改变了我对以下问题的看法:(1)什么是好什么是坏;(2)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3)当面对最重要的抉择时我该怎么做.为了说明原因,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多年前我去非洲时,看到一群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这让我觉得反胃.我对那只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我看到的景象很糟糕.但问题是,这件事是真的很糟糕,还是因为我有偏见所以认为它很糟糕,而事实上它好极了?这让我陷入思索.假如我看到的事情没有发生,世界会变好还是变差?这个视角促使我考虑这件事后续、再后续的影响,于是我发现那样的话世界将会变差.我现在认识到,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我看到的情况是正在运行的自然进程,它能有效促进整个世界的改善,比人类发明的任何程序都有效得多.

  • 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很重要的是,不要让偏见阻碍我们保持客观.想要取得好结果,我们需要冷静而不是情绪化. 当我看到一些我(或人类)认为是错误的自然事物时,我会先假定我是错的,然后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说自然如此运行是合理的.这让我认识了到很多东西,改变了我对以下问题的看法:(1)什么是好什么是坏;(2)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3)当面对最重要的抉择时我该怎么做.为了说明原因,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多年前我去非洲时,看到一群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这让我觉得反胃.我对那只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我看到的景象很糟糕.但问题是,这件事是真的很糟糕,还是因为我有偏见所以认为它很糟糕,而事实上它好极了?这让我陷入思索.假如我看到的事情没有发生,世界会变好还是变差?这个视角促使我考虑这件事后续、再后续的影响,于是我发现那样的话世界将会变差.我现在认识到,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我看到的情况是正在运行的自然进程,它能有效促进整个世界的改善,比人类发明的任何程序都有效得多.

  • 多年前我去非洲时,看到一群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这让我觉得反胃.我对那只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我看到的景象很糟糕.但问题是,这件事是真的很糟糕,还是因为我有偏见所以认为它很糟糕,而事实上它好极了?这让我陷入思索.假如我看到的事情没有发生,世界会变好还是变差?这个视角促使我考虑这件事后续、再后续的影响,于是我发现那样的话世界将会变差.我现在认识到,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我看到的情况是正在运行的自然进程,它能有效促进整个世界的改善,比人类发明的任何程序都有效得多.

  • 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群体也有这种倾向:一种宗教的信仰者会认为自己的信仰好,其他人的信仰不好,导致两方信徒相互残杀,而且都坚信自己在做对的事情.通常,人们彼此冲突的信念或利益会妨碍他们从对方的视角看事情.这不好,也不理性.尽管我能理解,人们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不喜欢对自己有损的东西,但只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就将其判定为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这是不合理的.这么做是在假定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在我看来,自然似乎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实现这种”好”,这是更好的做法.所以我开始相信一条普遍法则: b.一个东西要”好”,就必须符合现实的规律,并促进整体的进化,这能带来最大的回报.例如,如果你发明了某种世界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你几乎肯定会获得回报.反之,状况不佳、偏离进化进程的人、物种和事物通常会遭到现实的惩罚.[4]

  • 不进化就死亡.这个进化循环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国家、企业、经济体,以及一切事物.

  • 现实为了整体趋向最优化,而不是为了个体.为整体做贡献,你就可能收获回报.自然选择让更好的品种得以保留和传承(如更好的基因、更好的养育他人的能力、更好的产品等).结果是整体的持续循环改进.

  • 通过快速试错以适应现实是无价的.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或引导,自然选择的试错过程就能实现改进.我们进行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至少有三种学习能促进进化: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有意识地储存不断出现的信息,以便以后可以记起来);潜意识的学习(从未进入意识的、我们从经验中习得的知识,但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与人类思考无关的”学习”,例如记录物种适应进程的基因的进化.我曾以为以记忆为基础的有意识的学习是最有力的,但我后来明白,试验和适应能带来更快的进步.想要明白自然是如何不依靠思考而改进的,只需看看(能思考的)人类与(连大脑都没有的)病毒斗智斗勇的过程.病毒就像是聪明的国际象棋对手.病毒飞快地进化(通过将不同种类病毒的遗传物质结合在一起),让全球卫生共同体里最聪明的人忙得不可开交,不断思索对付病毒的新办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这一点尤为有用,因为今天的计算机可以运行大量展现进化过程的模拟程序,帮助我们看到哪些进化成功,哪些不成功.

  • 意识到你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并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 个体的人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就是一切,例如,我们的生命终止了,对于我们而言,全世界也就消失了.因此对大多数人(以及其他物种)而言,失去生命是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因此尽量拥有最好的生活就是无比重要的.但是,如果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我们显然又是毫无分量的.现实是,今天的每个人都只是约70亿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又只是地球上约1 000万物种中的一个.地球只是银河系约1 000亿颗行星中的一个,而全宇宙有约2万亿个星系.人的寿命只是人类历史的约3 000分之一,而人类历史又只是地球历史的2万分之一.换言之,我们渺小、短命得不可思议,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其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又本能地希望有意义,希望进化,而我们只能产生一丁点儿意义.所有这些一点点的意义加起来,才是宇宙进化的推动力.

  • 就个人而言,我现在发现,拥抱现实、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做宇宙整体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是件很美妙的事.我本能的和有意识的目标都只是进化,利用自己的生命和特性,以某种微弱的方式为进化做贡献.同时,我最喜欢的东西(我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是我的驱动力.所以,我发现现实和自然的规律——包括我以及一切东西会如何分解、重组——都是美好的.尽管在情感上,对于将与我关心的东西最终分离,我很难接受.

  • 我发现,理解自然和进化的规律,在很多方面对我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这会帮助我更有效地应对自己遇到的现实,做出艰难的抉择.当我开始从理解现实规律的视角看待现实,而不是认为现实不对时,我发现几乎所有起初看起来”不好”的东西,如雨天、缺点甚至死亡,都是由于我对于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持有先入为主之见.我逐渐意识到,我产生这些最初的反应,是因为我没有把事物放到大背景下看待,即现实的构造是让整体实现最优,而不是尽力实现我的愿望.

  • 这种持续地追求学习和改进的动力,让人类天生地对进步感到快乐,对快速进步感到兴奋.尽管大多数人觉得他们是在追求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玩具、大房子、金钱、地位等),但这些只能带来小的满足,远远无法与进步能给大多数人带去的长期的满足感相比.[7]一旦得到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的满足感通常不会延续.这些东西只是诱饵.追逐诱饵要求我们必须进化,而且对所有人来说重要的是进化,而不是回报本身.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而言,成功就是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拼搏和进化,即迅速认识自身和所处环境,然后通过改变实现进步.

  • 自然的一项根本法则是,为了赢得力量,人必须努力突破极限,而这是痛苦的.正像卡尔·荣格所说,”人需要困难,这对健康来说是必需的”.但多数人本能地躲避痛苦.不论是锻炼身体还是历练头脑,人都会躲避痛苦,如举重的痛苦,如沮丧、思想挣扎、尴尬、耻辱的痛苦.当人面对自身存在缺陷这个严酷现实时,这一点就体现得更明显了.

  • 痛苦+反思=进步

  • 人避免不了痛苦,尤其是在追求雄心勃勃的目标时.信不信由你,如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痛苦,感到痛苦就是你的幸运,因为这将提示你寻找解决方案以便继续前进.如果你能养成一种习惯,面对精神痛苦时能够自动地反思痛苦而不是躲避痛苦,你将能够快速地学习和进化.[9]直面你的问题、错误和弱点导致的痛苦现实,会大幅提高你的效率,我相信,只要你看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你就不会再用别的做法了.你只需要把这种做法养成习惯. 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所以他们难以通过反思得到教益.如果你在痛苦时就能好好反思(这个要求也许太高),这非常好.如果你能记得在痛苦消失后反思,这也很有价值.(我设计了一个”痛苦按钮”App帮助人们这么做,我将在附录中讲述它.) 你面临的挑战将考验你,强化你.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失败,就说明你没有努力突破极限,而如果你不努力突破极限,你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突破极限有时失败有时成功,但都能带来好处.虽然这种做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假如适合你的话,你会对此产生依赖,那将是一种美妙的体验.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带给你这样的考验,而你愿不愿意以退为进、从失败中获益,取决于你自己.

  • 迎接而非躲避痛苦.如果你不是放任自己,而是养成习惯,总是在一定程度的痛苦中工作,你将更快地进化.事情就是这样. 每当你遇到痛苦的东西时,你就处在生活中一个潜在的重要节点:你可以选择健康并痛苦的事实,也可以选择不健康但舒适的幻觉.妙处在于,如果你选择了健康之路,痛苦将很快变成快乐.痛苦就是信号!就像不锻炼的人开始锻炼,养成享受痛苦的习惯,从痛苦中学习,将让人”步入新境界”. 我所说的”步入新境界”是指,你将喜欢上以下三点: • 找到、接受,并学会如何应对你的弱点; • 更喜欢周围的人对你坦诚,而不是隐瞒对你的负面看法; • 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强行把弱点伪装成优势.

  • 在认识到自然进化带来的更高层面的结果后,我开始发现,如果人们过度重视决策的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和再后续的结果,他们就很难实现目标.这是因为直接结果和后续结果的值得追求性通常是相反的,这会造成决策的重大错误.例如,锻炼的直接结果是痛苦和花费时间,通常被视为不值得追求的,但后续结果是更健康和更具吸引力的形象,这是值得追求的.类似地,好吃的食物往往对你身体不好,反之亦然. 直接结果经常是诱惑,导致我们失去真正想要的东西,直接结果有时也是障碍.这就好像自然正在对我们进行分类:自然扔给我们各种暗藏玄机、结果有好有坏的选择,而那些决策时只考虑直接结果的人会受到惩罚. 而有的人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顶住诱惑,克服可能妨碍自己实现目标的痛苦,这样的人拥有成功人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 大多数人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不客观看待自己以及其他人,这导致他们一次次地栽在自己或其他人的弱点上.这么做的人不会成功,因为他们固执己见.如果能克服这种倾向,他们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所以更高层次的思考是成功的关键. e.成功的人能超越自身,客观看待事物,并管理事物以塑造改变.他们能接受其他人的观点,而不是固执己见.他们能客观看待自身(包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和其他人,从而可以让正确的人扮演恰当的角色,以实现他们的目标.如果你学会了这么做,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你无法实现的成绩.你只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自身所处的现实,并把你能利用的所有资源用到极致.例如,假如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的你发现,作为工作者的你某件事情做不好,你就应该解雇这个作为工作者的你,找到一个好的替代者,而在此过程中你必须一直作为自身生活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擅长做什么,你不应该为此难过,而是应该为发现这一点感到高兴,因为知晓这一点并妥善应对,将提升你实现自身愿望的可能性.

  •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能把所有事都做到最好,并为此难过的话,你就太幼稚了.没有人能把一切都做好.你会让爱因斯坦加入你的篮球队吗?如果爱因斯坦运球和投篮做得不好,你会看不起他吗?他应该为此感到耻辱吗?想想爱因斯坦会在多少领域无法胜任,再想想即使在那个他独步全球的领域,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变得如此优秀.

  • 苦拼是对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考验,你应该从这些考验中挖掘出最大的价值. 面对自身缺点,你有4种选择: 1.你可以否认缺点(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2.你可以承认缺点并应对缺点,努力把缺点转化为优势(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改变能力). 3.你可以承认缺点并找到绕过缺点的方法. 4.或者,你可以改变你的目标. 你如何选择对你的人生走向至关重要.第一种是最不好的选择,否认只会导致你不断地栽在自己的缺点上,不断经受痛苦,而不会有其他结果.第二种选择,承认缺点的同时努力把缺点转化为优势,如果能成功的话,这也许是最好的做法.但有些事情你永远也不会擅长,改变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要用一个标准来判断你是否应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最好的标准是看你要做的事是否符合自己的特性(即你天然具有的各种能力).第三种选择,承认缺点的同时努力想办法绕过去,是最容易、通常也最可行的道路,但这是走的人最少的路.第四种选择,改变自己的目标,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这需要你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克服自己的各种先入之见,努力找到和你匹配的目标并享受新的过程.

  • 在你不擅长的领域请教擅长的其他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这将帮助你建立起安全护栏,避免自己做错事.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这么做.

  • 在 我看来,个人进化过程(即我在上一条描述的循环)通过5个不同的步骤发生.如果你能把那5件事都做好,你几乎肯定可以成功.这五步大概是: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 排列优先顺序:尽管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餐盘,里面装着各种你意想不到的美食.选择一个目标通常意味着放弃你想要的一些东西,以得到另一些你更想要或更需要的东西.

  • 永远不要因为你觉得某个目标无法实现就否决它.你要放心大胆地去做.总有一条最好的道路,你要做的是找到它,鼓起勇气沿着它前进.你所认为的可以实现只是根据眼前认识做的判断.一旦开始追求目标,你会学到很多,尤其是在和他人沟通的情况下,你从未预想过的道路会呈现.

  • 把令人痛苦的问题视为考验你的潜在进步机会.尽管你一开始不这么觉得,但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机会.因此,你必须把问题摆上桌面.大多数人不喜欢这么做,尤其是当问题会暴露他们或他们所在意的人的缺点时,但成功人士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 当问题的原因是自身缺乏某种天赋或技能时,大多数人会感到羞愧.要克服这种羞愧.再强调也不为过的是,承认你的弱点并不是向弱点投降,而是克服弱点的第一步.你感到的痛苦是”成长的痛苦”,它将考验你的个性,当你忍痛前行时给你回报.

  • 区分大问题和小问题.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确保你正将其用于探寻大问题,即一旦解决便能带来最大回报的问题.但同时,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探寻小问题,以确保这些小问题不是更大问题的征兆.

  • 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阻碍其成功,找到你的这个弱点并处理它.把你最大的弱点写下来(如找出问题、规划解决方案、执行落实),并写下其原因(如你被情绪左右,你无法预见各种合理的可能性).尽管包括你在内的大多数人面临的重大障碍不止一个,但如果你能消除或者想办法规避这个最大的弱点,你将大大改善你的人生.只要你认真对待,你将几乎肯定能成功处理这个最大的弱点.

  • 成功有两条路:(1)自己拥有成功所需的要素;(2)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成功所需的要素.第二条路需要你谦逊.谦逊和你自己有能力一样重要,甚至比你有能力更重要.谦逊和能力兼有是最好的.

  • 有的人很擅长自己把问题和解决办法搞明白,这样的人拥有良好的”意境地图”.也许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这种能力,也许他们天生就富有理性和常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更强.同时,还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谦逊,头脑更开放.如果谦逊能引导你找到比自己想出来的更好的解决办法的话,就可以说谦逊比拥有良好的”意境地图”价值更大.既头脑开放又拥有良好”意境地图”的人是最强大的.

  •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这 也许是全书最重要的一条,因为本条将阐述如何克服影响大多数人实现人生愿望的两大障碍.这两大障碍因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而存在,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它们.

  •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个障碍让你难以客观地看到你和你所处环境的真相,难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帮助来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理解人类大脑这部”机器”是如何运行的,就能明白这两个障碍为何存在,以及如何改变你的行为,从而让你自己更快乐、更高效、更擅长和他人交流. a.理解你的自我意识障碍.我说的”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你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这些需求都源自你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这些原始部分都是大脑颞叶里的构造,而颞叶处理情绪.因为你大脑的这些区域是你感知不到的,所以你几乎不可能理解它们需要什么,它们如何控制你.这些区域会简单化地处理事物,做出本能的反应.这些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大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你有利.这些区域使你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对你的完美性进行评价的时候. 更高级的意识源于你的大脑皮层,更具体地说是在叫作”前额皮层”的部分.这是你的大脑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部分.相对于大脑的其余部分,人类的前额皮层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大.你会通过这一部分清醒地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称为大脑的”执行功能”),在应用逻辑和推理. b.”两个你”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这就像化身博士一会儿是杰基尔博士,一会儿是海德先生一样,只不过较高层次的你意识不到较低层次的你.这一冲突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你足够仔细地观察,你确实能看到人脑两个不同部分争吵的情况.例如,当一个人”对自己感到愤怒”时,他的前额皮层在和杏仁核(或者大脑其他较低层次的部分[1])争吵.当一个人问”我怎么放任自己把这一整块蛋糕都吃了”时,答案是:”因为较低层次的你战胜了深思熟虑的较高层次的你.” 一旦你理解了”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与”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是如何交战的,你就可以设想,你的”两个你”是如何同也有”两个自我”的其他人打交道的.这很复杂.较低层次的自我就像经过训练的斗犬,始终保持战斗意识,而较高层次的自我想把事情搞明白.这很容易让人困惑,因为不管是你还是你打交道的人,通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大脑里有这些较低层次的”野兽”,更不用说这些”野兽”在试图绑架所有人的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当有人和你意见不同并要求你解释你的想法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因为你的大脑构造让你把这样的做法视为攻击,所以你会变得愤怒,尽管你更合理的反应应该是对另一方的观点产生兴趣,尤其是当这些观点明智的时候.当你试图解释自己的愤怒行为时,这些解释令人无法理解.这是因为,在你愤怒时,是较低层次的你在通过较高层次的你说话,深植于你内心的各种隐蔽动因在控制你,导致你无法理性地解释”你”的行为. 连最聪颖的人通常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很令人遗憾.要有效行事,你就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如果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事情过于自豪,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变低,也将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c.理解你的思维盲点障碍.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你(以及其他所有人)还都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就像人类的辨音辨色能力有差异一样,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异.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图景但看不到小细节,另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细节但看不到大图景;一些人习惯线性思维,另一些人习惯发散思维,等等. 所以很自然,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没有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不知道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是怎么回事,就像一个色盲不知道能辨色是怎么回事一样.与人类身体功能的差别相比,人类大脑功能的差别要不明显得多.色盲最终会发现自己是色盲,但大多数人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让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尽管人都有思维盲点,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事实.当你指出某个人的心理弱点时,对方的反应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体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见.头脑封闭的代价极为高昂: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 这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人们觉得,当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时,必有一个是错的.你不想那个错的人是你,这有什么不对吗? 这种无法从其他人的想法中获益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当人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也会出现.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的好想法.结果是他们不断地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直到失败迫使他们适应和进化.适应和进化有三种途径:(1)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自律和练习变得更有条理);(2)利用辅助机制(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3)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长者的帮助. 想法的不同不一定导致分裂,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常持发散思维,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信靠,而线性思维者往往更值得信赖;一些人更情绪化,另一些人更理性;等等.在任何复杂的计划中,缺少拥有互补性能力者的帮助,任何人都无法成功.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结果.而假如人能弥补缺陷的话,这本可带来美好的结果.在我看来,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大障碍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导致聪颖勤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的全部潜力.

  •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盲点,你就能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但假如你不知道,你将持续不断地栽在相同的问题上.换言之,如果你能承认自己有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他们试图指出的威胁或机会确实存在,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头脑极度开放的基础是一种真诚的担忧:你在决策时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符合事实的情况.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这需要你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愉悦地探求事实.奉行头脑极度开放的话,较低层次的你就无法控制你,而始终是较高层次的你在观察和考量所有不错的选择,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获得这种能力(只要练习你就能),你将能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现实情况,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 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是”头脑极度开放”,他们只是把头脑开放理解为”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但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任何观点,不寻求理解其他观点背后的理由.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你必须: a.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并认识到,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大多数人做出糟糕的决策是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对的,不让自己看到确实存在的更好的选项.头脑极度开放的人知道,找到问题的所有答案很重要,但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向其他聪明人请教也很重要.他们明白,如果你不在一种”不知道”的状态下探索一段时间,你就不可能做出很好的决策.这是因为,与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东西相比,”不知道”区域里的东西要重要得多,令人兴奋得多. b.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决定. 大多数人不愿考虑与他们已经得出的结论不符的信息.当我问其原因时,常见的回答是:”我想自己做决定.”这些人似乎以为,考虑对立观点会威胁他们自行做决定的能力.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虑,绝不会削弱你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自由,只会让你在决策时有更宽广的视角. c.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人们通常在其实没有办法的时候试图证明自己有办法.人为什么会做这种毫无成效的事情?这一般是因为他们相信一种常见的荒谬观点:厉害的人知道所有答案,没有任何缺点.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会阻碍他们成长.致力于做出最佳决策的人,很少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好的答案.他们承认自己有缺陷和盲点,并总是试图了解更多,以克服缺陷和盲点. d.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大多数人的情况是,与”吸纳”(学习)相比,”产出”(表达想法和制造东西)的热情似乎要高得多.就算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产出”,这也是一个错误,因为不”吸纳”的话”产出”也不会好. e.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须暂时悬置判断,只有设身处地,你才能合理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头脑开放不是指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无所谓,也不是顽固、不理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考虑其他人的理由.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你必须高度接受自己错了的可能性,可以鼓励其他人告诉你错在哪里. f.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你可以在其他人那里找.如果你真的客观看待事物,你就必须承认,你总是拥有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就算你有最好的答案,在未经其他人考问之前,你也不能如此确信.所以,知道你自己不知道,这是无比重要的.自问一下: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有极大的缺陷. g.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种做法最合理.如果双方水平相当,争论就是合理的;如果一方在这方面明确比另一方更有知识,就应该让一方做老师,另一方做学生去请教.要做好这一点,你必须理解”可信度”这一概念.我定义的”可信”的人有两个特征:曾反复地在相关领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过三次,拥有过硬履历);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好的解释. 假如在某个问题上有一个人可信,或者至少比你可信(例如当你和医生讨论你的健康状况的时候),而你和他的观点不同,你就应该清楚,你是在提问题,因为你是在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相反,如果你显然是双方中更可信的人,你就应该礼貌地提醒对方这一点,并建议他向你提问题. 所有上述策略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做法.如果你想要成为头脑极度开放的人,你就应该掌握.

  • 我既单独询问专家,也鼓励专家在我面前展现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而且我可以问问题.通过这么做,我既降低了自己犯错的可能性,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我和专家有分歧,或者专家彼此之间有分歧时,效果最为明显.拥有这种能力的聪明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比站在黑板前例行公事授课的教授要好得多.我经常把由此获得的知识总结为原则并不断改进,以应用于未来出现的类似情况. 有时问题太过复杂,我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这时我会让在这方面知识更丰富、可信度更高的人帮我做决策,但我仍然会旁听他们以深思熟虑的方式发表不同意见.我发现大多数人不这么做,而是更喜欢自己做决定,即使是在他们没有在这方面做出相应判断所需能力的时候.他们这是在向较低层次的自我屈服. 这种审视多个可信者的观点的做法,能对你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知道在一件事上,这种做法对我构成了生与死的差别.2013年6月,我去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做年度体检,医生说我出现了一种癌症前期症状,称为巴雷特食管高度生长异常.组织生长异常是癌症的早期症状,演变成食管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5%.食管癌是致命疾病,所以如果不治疗的话,很可能在3—5年里我就会患上癌症并死去.对待我这种情况的常规治疗方案是切除食管,但因为我的一些特殊病情,这种治疗方案不适合我.医生建议我先观望病情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开始为最终的死亡做准备,但也奋力求生.我喜欢: a.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以尽量使其不那么糟糕.我感到很庆幸,因为这一病情预断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来做安排,以确保我最关心的人在没有我的情况下依然安好,并在仅剩的时间里与他们一起体味生活.我可能还有时间和我刚刚出生的第一个孙子混熟,但我不敢保证有足够的时间. 但正如你所知,我不喜欢简单听从别人的意见,即使是专家的意见,相反,我喜欢和可信的人一起审视各种意见.于是我也让我的私人医生格莱泽安排我与另外4位研究这种病症的专家会面. 第一个见的是一家大型癌症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她说我的病情正在快速恶化,而和第一位医生的说法不同的是,她说有一种手术可以治愈我:切除我的食管和胃,然后将我的肠子接到我仅剩的一点食管上.她估计,我在手术台上死亡的概率是10%,导致终身残疾的概率是70%,但这样我继续活着的概率更大,所以她的建议显然值得认真考虑.很自然地,我希望她能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那位医生谈谈,他曾建议我观望.于是当着她的面,我给那位医生打电话,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彼此的观点.结果让我眼前一亮.尽管与我单独会见时,他们对我说了完全不同的情况,但当他们通过电话交谈时,他们试图尽量缩小分歧,以给对方面子.他们重视的是职业礼貌,而不是各自畅所欲言,以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他们的观点仍有明显的分歧,听他们通话也加深了我对问题的理解. 次日我见了第三位医生.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专家,在另一家声誉卓著的医院从事研究工作.他告诉我,只要我每三个月去医院做一次内窥镜检查,我的情况就基本上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问题.他解释说,这就像皮肤里边的皮肤癌,只要持续观察,一出现新的组织生长就切除,不使病情转移到血液循环里,我就没事.他说,按这种方法来监控的病人和切除食管的病人,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简而言之就是不会因为患上癌症而死亡.他们的生活会保持正常,只是需要定期检查和诊断. 简单概括我在48小时里经历的一切:先是好像被判了死刑,然后出现了治疗的希望,实际上相当于把内脏掏出来,最后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只是稍微有些不方便的疗法,即观察有没有发生变异、在导致损害之前切除.最后这位医生说得对吗? 我和格莱泽医生又会见了两位世界级的专家,他们都表示,走这种检查程序就不会有任何事,于是我决定采取这种做法.在检查过程中,他们从我的食管上切下一些组织,送到实验室检测.几天后,恰好距我64岁生日还有一周的时候,我得到了结果.结果太令人震惊了:检查完这些组织后发现,根本就没有任何高度生长异常! 专家也会犯错误.我的观点很简单: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和聪明人一起审视问题,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假如我没有努力征求其他意见的话,我的生活就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我想说的是,以开放心态与可信的人一起审视问题,你将大幅提升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

  • 头脑开放的人和头脑封闭的人很容易区分,因为二者的行为大相径庭.以下是一些线索,可以帮你辨别自己或其他人是否头脑封闭: 1.头脑封闭的人不喜欢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挑战.他们通常会因无法说服对方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他们在把事情弄错时会产生坏情绪,更关心自己能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不是提出问题,了解其他人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更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当其他人不赞同时他们不会发怒.他们明白自己总有可能是错的,值得花一点时间考虑对方的观点,以确定自己没有忽略一些因素或犯错. 2.头脑封闭的人更喜欢做陈述而不是提问.尽管在特定情况下,可信度高的人有权做出陈述,但真正头脑开放的人,甚至是我认识的可信度最高的人,也经常会问很多问题.可信度低的人经常告诉我,他们的陈述其实是隐性的问题,只不过是被表述为低自信程度的陈述.尽管有时的确如此,但据我的经验,更多情况下不是. 头脑开放的人真诚地相信自己可能是错的,提出真诚的问题.他们还经常权衡自己的相对可信度,以确定自己应该主要扮演学生、老师还是对等者的角色. 3.头脑封闭的人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当对方不赞同时,他们通常会认定自己没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经常觉得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 4.头脑封闭的人会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可能错了……但这是我的观点.”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种典型暗示.这往往是一种敷衍性的表态,人们借此来固守自己的观点,还感觉自己是开明的.如果你的陈述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我可能是错的”或”你不一定信我的话”,那么你最好接下来提一个问题,而不是做出一个断言. 头脑开放的人知道何时做陈述,何时提问. 5.头脑封闭的人阻挠其他人发言.如果在对话中一方看起来不给对方留说话空间的话,他就可能是在阻挠对方说话.为了应对这种阻挠,可以实行我之前提到的”两分钟法则”. 头脑开放的人总是更喜欢倾听而不是发言.他们鼓励其他人表达观点. 6.头脑封闭的人难以同时持有两种想法.他们让自己的观点独大,挤掉别人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会在考虑其他人的观点的同时保留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他们可以同时思考两个或者更多相互冲突的概念,反复权衡其相对价值. 7.头脑封闭的人缺乏深刻的谦逊意识.谦逊通常来自人的失败经历,失败让人以一种开明心态积极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头脑开放的人看待事物时,时刻在心底担忧自己可能是错的. 一旦你能区分头脑开放的人和头脑封闭的人,你将会发现,你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头脑开放的人.这样做不仅能提高你的决策效率,你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几个优秀决策者一起有效合作,效果要显著好于单打独斗的优秀决策者.即使是最优秀的决策者,若是能得到其他优秀决策者的帮助,也能显著提高自己的决策质量.

  • 你的决策效率,你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几个优秀决策

  •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如果你过于坚持一个观点,当某个人或某件事挑战该观点时,你就经常会产生心理痛苦,尤其是当相关挑战涉及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这种心理痛苦是一个迹象,说明你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以高质量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你需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这可能有些难:大脑杏仁核会收缩,你也许会觉得它在踢你,你的身体会紧张,或者你的心中会涌起一种恼怒感,想发脾气.每当出现这些情绪时,你都需要注意,这些都是头脑封闭的迹象.意识到这些迹象后,你就可以将其作为线索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走向头脑开放.长期这样练习将增强你的能力,让”更高层次的你”始终处于控制地位.你练习得越多,你的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 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基本上,你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将有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始终把愤怒感、挫败感作为提醒自己的迹象,从而冷静,慢下来,以深思熟虑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逐渐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你就会直接成为我上文描述的那种头脑开放的人.

  • 冥想.我经常练习”超验冥想”,并相信这让我变得更加头脑开放,能从更高的层面看问题,镇定自若,富有创造力.冥想能让人看到慢节奏的画面,所以即使面对混乱,我也能保持平静,就像一场街头斗殴中的忍者一样.我不是说必须通过冥想才能形成这种思维,只是分享我和许多人的体验,并建议你认真考虑尝试冥想.

  • 使用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工具.这些原则的目的是帮助你控制较低层次的动物性自我,让更理性的、较高层次的决策头脑处于主导地位. 假如你能让大脑较低层次的部分停止工作,将一个决策计算机连到大脑,由其提供以逻辑为基础的指示,就像我们用桥水的投资系统做的那样,你觉得如何?假设这个基于计算机的决策机器的决策质量比你的好得多,因为它拥有更强的逻辑能力,能更快地处理更多的信息,在决策时不被情绪左右,你会这样做吗?为了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我已经打造了这样的工具,而且我相信,假如没有它们我绝不可能这么成功.我毫不怀疑,未来这样的”机器思考”工具将继续发展,而聪明的决策者将学会用它们来思考问题.我建议你了解这些工具并考虑使用它们.

  • 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信任自己的决策程序.独立思考,努力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都是很重要的,但总会有些时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为你的观点辩护,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观点.这会很难,但保持头脑开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识比你的任何观点都更好,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最终对你也更好.假如你无法理解他们的观点,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恰好是你的盲点.如果所有的证据、所有可信者的观点都与你的观点相反,你还是按自己的意愿行动,你就是在危险地一意孤行.

  • 学不会头脑极度开放的人就不会经历从蛹到蝶的蜕变,大大提高自己的能力.我自己的谦逊就是惨痛失败教给我的,尤其是1982年的人生低谷.变得头脑开放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决断能力,事实上,因为这样做能降低人的犯错概率,所以应当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我自1982年大失败以来的经历就是这样的,因此我才能以更小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成功.

  • 成为真正头脑开放的人需要时间.和所有真正的学习一样,这也主要是一个养成习惯的问题,反复多次练习之后就会变得像本能一样,不这样做反而无法忍受.如前所述,这通常需要约18个月,与人的一生相比,这个时间不算长.

  • 要明白,意识与潜意识在不断斗争.前文中我介绍了”两个你”的概念,并解释了较高层次的你可以俯视较低层次的你,以确保后者不破坏前者的愿望.尽管我经常在自己和其他人身上看到”两个你”在斗争,但直到我了解了它们为何存在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 和动物一样,我们决策的很多驱动因素都是潜在地发生的.人类做出很多关于如何行动的决定,但动物并不会”决定”飞行、捕食、睡眠与争斗,而只是遵循来自其大脑潜意识区域的指示.我们大脑里的潜意识区域也会向我们发出同样类型的指示,这种指示有时有合理的进化意义上的理由,有时也会损害我们.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欲望通过爱、恐惧、灵感等情绪,让我们产生各种意图和行为.这是生理性的.例如,爱意就是脑下垂体分泌的各种化学物质(如催产素)产生的. 尽管我一直认为符合逻辑的讨论是找到事实真相的最佳途径,但在学到了这些关于大脑的新知识后,我开始明白我们大脑很多区域的行为并不符合逻辑.例如我了解到,当人们提到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我觉得你对待我不公正”)时,他们通常指的是源自大脑情绪性、潜意识区域的信号.我还明白了,尽管我们大脑的一些潜意识区域具有危险的动物性,但另一些潜意识区域比意识区域更聪明,反应更快.我们的灵感大爆发往往就是从潜意识区域”喷出”的.我们经历这些创造性突破的时刻,通常是在放松、不试图与它们所在的大脑区域(通常是新皮层)沟通的时候.当你说”我刚刚想到了什么事”时,你就是注意到了你的潜意识正在告诉意识一些东西.加以训练,开启这个通信流是可能的. 许多人只看到意识而不知道将其与潜意识连接的好处.他们认为,想出更多东西的方式是不断往意识里塞东西,让它更勤奋地工作,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尽管看起来有些违反直觉,但清理你的头脑可能是取得进展的最佳途径. 知道了这一点,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通常在放松(如淋浴)时产生创意,以及冥想如何有助于打通这种联系.因为这是生理性的,所以我真的能感觉到,创造性的想法在从其他地方流入我的意识.弄明白这回事,感觉真是太好了. 但也要谨慎行事:我已经养成习惯,当我的潜意识给我想法和提示时,我不是马上按照其行动,而是先用我的理性意识去分析它们.我发现,这么做除了能帮助我分清哪些想法是有效的,我为什么会对这些想法产生特定的反应,还能让我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通信变得更多.把这一过程产生的结果写下来是有帮助的.事实上,我这本《原则》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 要知道最常发生的斗争是情绪和思考的斗争.情绪和理性思考之间的斗争是最大的斗争.情绪主要是由潜意识性的杏仁核控制的,而理性思考主要是由意识性的前额皮层控制的.如果你能理解这些斗争是如何发生的,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说把你潜意识产生的东西和意识产生的东西相调和是非常重要的. 可恶的杏仁核是一个小小的杏仁状构造,深深地隐藏在大脑底部,是大脑最强有力的区域之一.尽管你感觉不到它,但它控制着你的行为.它如何运行?当什么东西(可以是某种声音、某个场景,或者仅仅是某种直觉)让我们不快时,杏仁核就向身体发出准备战或逃的信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在与人争论时,你经常可以注意到一种类似于恐惧时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肌肉绷紧).你的意识(源自前额皮层)在感受到这些信号后可以拒绝执行.这些”杏仁核绑架”现象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极少数例外,如因经历某个或一系列可怕事件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知道了”杏仁核绑架”是怎么回事,你就会懂得,如果你放任自己做出本能反应的话,你就很可能会反应过度.你也可以安慰自己,因为你已经知道,你经历的任何精神痛苦不久后都会自动消失.

  • 调和你的情绪和思考.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就是大脑这两个部分永无止境的斗争.杏仁核产生的反应是一阵爆发然后平息,而前额皮层产生的反应更为稳定和持久.有的人能引导个人进化,实现自己的目标,有的人则不能,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经常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自己出现”杏仁核绑架”.

  • 善择你的习惯.在你脑子的各种工具里,习惯也许是最强有力的一个.习惯是由大脑底部的基底核驱动的,那是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基底核控制着你的行为,但它藏得很深,本能地运行,所以你意识不到它. 只要频繁反复练习,你几乎可以养成任何习惯,产生自控力.好习惯让你实现”较高层次的自我”的愿望,而坏习惯是由”较低层次的自我”控制的,阻碍前者的实现.如果你明白大脑的这一部分是如何工作的,你就能养成一系列更好的习惯.例如你可以养成一种习惯,让你觉得”必须”去健身房锻炼. 练出这种能力需要一些努力.第一步是认识到习惯是怎么产生的.习惯本质上是惯性,一种继续把你一直做的事情做下去(或者继续不做你一直不做的事情)的强烈倾向.研究显示,如果你能坚持某种行为约18个月,你就会形成一种几乎要永远做下去的强烈倾向. 在很长时间里,我没有意识到习惯对人行为的控制有多强.我在桥水看到过这种情况:有的人在抽象意义上赞同我们的原则但难以践行.我还观察到,我的一些朋友和亲人想实现一些对他们有利的目标,行为上却总是另一回事. 后来我读了查尔斯·都希格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让我眼前一亮.我在此处的介绍有限,假如你很感兴趣的话,我建议你也读一下.都希格的核心观点是,分三步走的”习惯回路”能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步是信号,用都希格的话说,”用信号来告诉你的大脑进入自动运行模式,以及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是形成常规,”可以是肢体性、心理性或情感性的常规”.第三步是奖励,这能帮助你的大脑发现这个特定的回路是不是”值得记下来以备后用”.反复练习可以加强这个回路,直到逐渐变成自动反应.在驯兽师所说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一种使用正向强化法的训练方式)中,成功的关键就是形成这种期待和渴望.例如,驯狗者用声音(通常使用发声器)来强化狗的行为.每次发出这种声音,他们就给狗一个它想要的奖励(通常是食物),直到最终狗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表演驯狗者希望的行为.都希格说,对人类而言,奖励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从能够带来生理愉悦的食物或药物到精神性的回报,如赞扬或自我庆祝带来的自豪感”. 习惯能让你的大脑进入”自动导航模式”.用神经科学术语说,就是你让基底核从大脑皮层那里接管控制权,这样你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 读都希格的书让我知道,如果真的想改变,你最好是决定养成哪些习惯,戒掉哪些习惯,然后执行.为了帮助你,我建议你写下自己最大的三个坏习惯.现在就写.然后从中选一个,下决心戒掉.你能做到吗?这将带来很大的改变.如果你能把三个坏习惯都戒掉,你的人生轨迹将大大改善.你也可以决定要养成哪些习惯,然后执行. 我养成的最有价值的习惯是利用痛苦来激发高质量的思考.如果你也能养成这种习惯,你将明白是什么造成了你的痛苦,你该如何对待痛苦,而这将大大提高你的效率.

  • 坚持友善地训练”较低层次的你”,以养成好的习惯.我过去一直以为,较高层次的自我需要和较低层次的自我斗争,夺取控制权,但我逐渐明白,更有效的做法是训练潜意识的、情绪性的自我,就像教育儿童听话一样.你需要坚持慈爱友善地训练它,以让自己养成好习惯.

  • [3]我们都可以学到新知识、新技能,那么我们也能学着改变思维倾向吗?答案是:完全可以. 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的”软线路”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科学家曾在很长时间里认为,在经历一段童年的关键发育期后,人脑的大多数神经连接都会固定化,很难改变.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从身体锻炼到学习冥想,很多种练习都能给人脑带来物理性和生理性变化,从而影响人的思维与记忆能力.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些练习了1万多个小时冥想的佛教僧侣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大脑里的伽马波显著多于常人,而伽马波与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 大脑的一些区域会本能地坚信自我完美的幻觉,而接受你的弱点与这种本能相违背.你需要勤加练习才能降低这种本能的防御反应,同时你需要待在能促进开放思维的环境里. 你将在”工作原则”部分看到,我发明了不少工具和技巧来帮助人和机构克服这种抵制反应.我发现通常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期盼自己或其他人改变,而是承认自己的弱点,然后用明确的预防机制来避免弱点导致错误.这通常能加快成功的速度,提高成功的概率.

  • 谨记”80/20法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80/20法则”是指,你从20%的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同样,你可能需要花费80%的努力来获取最后20%的价值.)理解这一法则后,一旦你了解了做出好决策所需的大多数情况,你就不必再陷于不必要的细节之中了.

  • 不要做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花太多时间关注边缘性的微小因素,影响对重大因素的考虑.做出一个决定时通常只有5—10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这些因素,而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后,即使研究重要因素,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也是有限的.

  • 先把你的”必做之事”做完,再做你的”想做之事”.区分你的”必做之事”和”想做之事”,不要错误地把任何”想做之事”排到最前面.

  • 拥有一些以深思熟虑为基础的原则,你将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几乎任何事情.你从哪里获得这些原则并不重要,拥有原则、持之以恒地运用原则、不断改进完善原则才最重要.

  • 如果你愿意直面现实,接受直面现实带来的痛苦,遵循五步流程来驱动自己朝着目标前进,你就走上了成功之路.但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他们固守自己的错误观点.这很容易解决:从自我中跳出来客观地俯视所处形势,权衡自己和其他人对形势的看法.因此,我认为你必须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阻碍我们做好这一点的最大障碍是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我们天生希望拥有能力,并希望其他人这么看我们.思维盲点障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主观角度看事物造成的.这两个障碍都会阻碍我们看到事实真相.最重要的解药是头脑极度开放:人抱着一种真诚的担忧,担心自己可能看不到最好的决策方式,从而以极度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这是一种有效探索不同观点和可能性、不受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阻碍的能力. 做好这一点需要你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即向与你意见不同的聪明人请教,以通过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做将提升你做出良好决策的概率,并给你极好的教益.如果你能学会头脑极度开放,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你学到的东西将大大增多.

  • 与目标一致的人合作,你实现目标的能力会比一个人干强得多.

  • 人们都认为,苹果成功的秘密在于有乔布斯,他却说:”我成功的秘密就是,我们费尽力气招募全世界最出类拔萃的精英.”

  • “要用比你强的人”,我年轻时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今,经过数十年的用人、管人和裁人之后,我才明白,要真正取得成功,我需要做员工的指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演奏乐器都比我强,如果我真是个伟大的指挥,我就能找到比我更强的指挥,并招募过来.我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一部运转得极好的机器,我只需在一旁坐享其成.

原则
home
github
archive
category